以貌取人

成語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以貌取人成語解釋

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

典故出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

出處《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成語造句

不能只通過外表就對他人妄下判斷,以貌取人是很不可取的行爲。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澹臺滅明的人。他自幼聰慧好學,但由於相貌有些奇特,不太符合當時人們對於俊美的標準,所以常常被人忽視和輕視。 澹臺滅明一心向學,渴望能拜得良師,求得真知。他聽聞孔子是當時聞名遐邇的大賢,便不遠千里去拜見孔子,希望能成爲孔子的弟子。然而,當孔子第一次見到澹臺滅明時,卻因他的外貌而有些不以爲意,只是勉強收下了他。 成爲孔子弟子後的澹臺滅明,並沒有因爲孔子最初的態度而心生不滿或懈怠。他依舊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地鑽研學問,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他遊歷各國,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道德觀念廣泛傳播。 隨着時間的推移,澹臺滅明的才華和品德逐漸展現出來。他以自己的行動和智慧,贏得了衆多人的尊重和敬仰。他所到之處,人們無不爲他的學識和品德所折服,對他讚譽有加。 孔子後來也意識到了自己當初以貌取人的錯誤,他感慨地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滅明。”意思是,我因爲一個人的言辭而判斷他,在宰予這裏犯了錯誤;因爲一個人的外貌而判斷他,在澹臺滅明這裏犯了大錯啊。 澹臺滅明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證明了,一個人的價值絕不能僅僅憑藉外貌來評判。他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世的一個典範,提醒着人們不要輕易地以貌取人,而應該深入地去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和才能。正如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不能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而應該用心去感受和發現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爲以貌取人而錯失許多優秀的人才和珍貴的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有許多像澹臺滅明這樣的人,他們或許一開始不被看好,但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最終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我們應當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教訓,學會用更加客觀和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之處和價值。

以貌取人-成語圖片

以貌取人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