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馬可待
成語拼音
- yǐ mǎ kě dài
倚馬可待成語解釋
- 倚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寫得快。
典故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成語典故
- 東晉豫州刺史謝尚發現袁虎文才很好,就把他推薦給大司馬桓溫。桓溫讓他負責府內文書起草工作。袁尚作《東征賦》讚揚東晉許多名士。他跟隨桓溫北伐前燕,在前線,桓溫讓他寫討伐檄文,他靠在馬背上很快就寫完一篇得體的檄文。
成語造句
- 他平時積累豐富,知識儲備深厚,寫作文時常常文思泉涌,可謂倚馬可待。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叫王獻之。
王獻之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對文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和極高的天賦。他博覽羣書,知識淵博,尤其擅長詩詞文章。
有一次,朝廷急需一篇重要的文書,便召集了衆多文人學士前來撰寫。衆人都絞盡腦汁,苦苦思索,花費了很長時間也未能完成。然而,王獻之卻不慌不忙,在衆人的注視下,他氣定神閒地走到桌前,拿起筆來,略加思索便開始奮筆疾書。只見他文思泉涌,筆下如行雲流水,片刻之間,一篇洋洋灑灑、文采斐然的文書便呈現在衆人眼前。衆人皆驚歎不已,對他的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時的人們紛紛稱讚王獻之的才華,說他寫文章簡直是“倚馬可待”。這個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文思敏捷,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寫出優秀的作品。
王獻之的這種才華並非天生,而是通過長期的積累和努力得來的。他平日裏勤奮刻苦,不斷鑽研文學藝術,注重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將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和積累,才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非凡的才能。就如同王獻之,憑藉着自己紮實的文學功底和敏捷的思維,才能做到“倚馬可待”,成就一番佳話。在歷史的長河中,像王獻之這樣能夠“倚馬可待”的文人墨客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激勵着後人不斷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倚馬可待-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