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

成語拼音

yǎn qí xī gǔ

偃旗息鼓成語解釋

偃:仰臥,引伸爲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典故出處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趙雲傳》中記載:在一次戰鬥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並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雲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率的部隊相遇。趙雲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雲,直撲蜀營。趙雲的副將張翼見趙雲已退回本寨,後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外,然後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頭後退的時候,蜀軍營裏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雲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成語造句

戰場上,敵人見我方士氣高昂,知道難以取勝,便悄悄地偃旗息鼓撤退了。

成語故事

在東漢末年,天下紛爭不斷,各路諸侯爲了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當時,有一位名爲曹操的諸侯勢力逐漸壯大。曹操麾下有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名叫趙雲。有一次,曹操率領大軍與劉備的軍隊在一個戰場上相遇。雙方擺開陣勢,劍拔弩張,一場激戰即將展開。 趙雲奉劉備之命,帶領一支精銳部隊作爲先鋒。戰鬥一開始,趙雲身先士卒,勇猛無比,他的部隊在戰場上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給曹操的軍隊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然而,曹操畢竟久經沙場,他迅速調整戰術,組織起強大的防線,抵擋住了趙雲的進攻。 隨着戰鬥的持續,雙方都損失慘重,疲憊不堪。此時,趙雲見一時難以取得更大的突破,便心生一計。他命令自己的部隊悄悄地收起戰旗,停止擊鼓,佯裝撤退。曹操見趙雲的部隊突然偃旗息鼓,以爲他們已經無力再戰,便放鬆了警惕,下令追擊。 但曹操沒有想到的是,這正是趙雲設下的陷阱。當曹操的軍隊追入一片山谷時,趙雲突然下令回身反擊。早已養精蓄銳的士兵們如猛虎下山一般,衝向曹操的軍隊。曹操的軍隊措手不及,頓時陷入混亂之中。在趙雲的勇猛衝擊下,曹操的軍隊被殺得丟盔棄甲,大敗而逃。 經此一戰,趙雲的威名遠揚,而曹操也吸取了教訓,明白了在戰場上不能輕易被表象所迷惑。這場戰役也成爲了歷史上一個經典的戰例,“偃旗息鼓”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用來形容軍隊隱蔽行動或停止戰鬥、無聲無息地停止活動。在後來的歷史中,人們常常會用這個成語來比喻在某個情境中,一方採取低調、收斂的策略,暫時停止行動或活動,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重新展開行動。

偃旗息鼓-成語圖片

偃旗息鼓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