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借無還

成語拼音

yǒu jiè wú huán

有借無還成語解釋

指借別人東西耍賴不歸還。

典故出處

梁實秋《書》:“大概都是有感於書之有借無還。”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赤壁大戰後,曹操敗棄荊州、南郡、襄陽三城,劉備趁機派兵獨佔這三座城池,周瑜回師後大怒,派魯肅去責問諸葛亮。諸葛亮說他是代荊州原主人劉琦管理。劉琦死後,魯肅去討還荊州,諸葛亮說待打下西川后再還,魯肅無奈而返。

成語造句

他向別人借東西總是有借無還,時間久了大家都不願意再借給他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張三的人。張三家境貧寒,但他卻有着一顆貪婪的心。 有一次,張三的鄰居李四家中遇到了一些困難,急需一筆錢來渡過難關。李四便向張三借了一些錢財,並承諾會盡快歸還。張三雖然有些不情願,但在李四的苦苦哀求下還是答應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四努力工作,終於湊夠了錢準備還給張三。然而,當李四拿着錢去找張三時,張三卻開始耍賴了。他故意裝作不記得借錢這回事,還矢口否認李四曾經找他借過錢。李四十分氣憤,與張三理論,但張三卻蠻不講理,就是不肯承認。 李四無奈之下,只好尋求村裏長輩的幫助。長輩們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紛紛指責張三的行爲。他們引用歷史上的一些典故來勸說張三,比如《左傳》中記載的“宋宣公舍子與夷而立弟穆公,穆公卒,殤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這個故事說明人應該重信守義。 可是張三根本不爲所動,依舊堅持自己沒有借過錢。從此,張三的名聲在村裏變得極差,大家都對他避而遠之。而李四因爲遭受了這樣的不公,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有借有還。不能像張三這樣,爲了一時的私利而違背承諾,最終只會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事例都證明了誠信的重要性。只有堅守誠信,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會中立足。而那些不講誠信的人,雖然可能會獲得一時的好處,但最終必將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我們應當以張三爲戒,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有借無還-成語圖片

有借無還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