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眥之怨
成語拼音
- yá zì zhī yuàn
睚眥之怨成語解釋
- 睚:眼眶;眥:眼角;睚眥:生氣瞪眼。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
典故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成語典故
- 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後報告魏相魏齊。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窮人去見他。須賈見狀就送他一件綈袍,發現他是秦相時嚇得謝罪,范雎說對魏齊要睚眥必報。
成語造句
- 他因爲一些睚眥之怨就對別人懷恨在心,實在是心胸狹隘。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張三的人,他生活在一個繁華的小鎮上。張三性格有些急躁,心胸也比較狹隘,常常因爲一些小事就與人結怨。
有一次,張三在街上與一個名叫李四的人不小心碰撞了一下。這本是一個極小的意外,然而張三卻立刻瞪大了眼睛,對着李四破口大罵起來。李四覺得很委屈,他只是無意之舉,便向張三解釋和道歉。但張三根本不聽,他認爲李四是故意冒犯他,從此便對李四懷恨在心。
過了一段時間,張三和李四又在一次集市上相遇了。張三看到李四後,心中的怒火再次燃起,他故意找茬,與李四發生了爭吵。李四覺得張三實在不可理喻,但又不想把事情鬧大,便選擇了忍讓。然而,張三卻不依不饒,他到處宣揚李四對他的“冒犯”,將這件事說得十分嚴重。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三心中對李四的怨恨越來越深,簡直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他開始尋找機會報復李四。終於,有一天,張三找到了一個機會,他在李四的生意上暗中使壞,讓李四遭受了很大的損失。李四得知真相後,非常氣憤,他覺得張三因爲這麼一點睚眥之怨就如此報復,實在是太過分了。
李四決定不再忍耐,他去找張三理論。兩人再次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周圍的人紛紛前來勸解。其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看着張三和李四,嘆息道:“你們爲了這一點點睚眥之怨,鬧到如此地步,值得嗎?古人云:‘冤冤相報何時了’,你們這樣下去只會讓彼此更加痛苦。”
老人的話讓張三和李四陷入了沉思。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因爲這點小事而結下如此深仇大恨是多麼愚蠢。最終,張三主動向李四道歉,李四也原諒了張三。兩人冰釋前嫌,從此不再爲那點睚眥之怨而耿耿於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睚眥之怨往往會引發更大的矛盾和衝突,如果我們不能放下心中的怨恨,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和爭鬥之中。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寬容和諒解,不要因爲一點小事就與人結怨,以和爲貴,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正如《論語》中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時,也會收穫他人的尊重和友誼。
睚眥之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