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予馬首

成語拼音

zhān yú mǎ shǒu

瞻予馬首成語解釋

看我馬頭,指聽我的指揮,跟着行事

典故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餘馬首是瞻。’”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秦景公一舉打敗第二代霸主晉文公的後代晉悼公。晉國爲了復仇就聯合齊魯衛鄭曹等12國組成伐秦聯軍。聯軍一舉進攻到秦國的咸陽北,遭到秦軍的頑強抵抗,晉軍統帥欒偃要求聯軍看他的馬頭指向行動,由於各有私心而敗北。

成語造句

大家都不要輕舉妄動,先看他怎麼做,都聽他的指揮,瞻予馬首即可。

成語故事

《趙燕合縱》 在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複雜多變。趙國和燕國作爲相鄰的兩個國家,時常面臨着來自其他諸侯國的威脅和挑戰。 當時,趙國的實力較爲強大,而燕國則相對較弱。趙國的國君希望能夠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便打起了燕國的主意。然而,燕國也並非毫無還手之力,他們積極尋求着應對之策。 燕國的一位大臣深知趙國的野心,他明白單憑燕國的力量難以抵禦趙國的進攻。於是,他向燕國國君建議,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對抗趙國。燕國國君聽取了他的建議,開始積極與其他諸侯國進行接觸和協商。 在這個過程中,齊國表示願意與燕國合作。齊國的國君派出使者與燕國進行談判,雙方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然而,要真正實現聯合,還需要其他諸侯國的參與和支持。 此時,魏國也察覺到了趙國的威脅,他們也希望能夠找到對抗趙國的辦法。當燕國的使者來到魏國時,魏國國君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加入這個聯盟。 隨着齊國和魏國的加入,燕國的信心大增。他們開始積極籌備聯合軍隊,準備與趙國一決高下。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其他一些諸侯國卻猶豫不決,他們擔心參與這場戰爭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 就在衆人猶豫不決之時,燕國的那位大臣站了出來。他慷慨激昂地說道:“如今局勢危急,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對抗趙國。如果大家都瞻前顧後,猶豫不決,那麼我們最終都將淪爲趙國的附庸。我們應該以燕國爲首,齊心協力,共同爲了國家的未來而努力!” 他的這番話打動了許多人,那些原本猶豫不決的諸侯國也紛紛表示願意跟隨燕國的步伐。於是,在燕國的帶領下,各國聯軍迅速組建起來。 當趙國得知燕國聯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時,他們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趙國國君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不再是他可以輕易取勝的了。最終,在各國聯軍的強大壓力下,趙國不得不放棄了對燕國的進攻計劃。 燕國憑藉着堅定的決心和智慧,成功地聯合了其他諸侯國,抵禦了趙國的威脅。而“瞻予馬首”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用來形容聽從某人指揮或追隨某人行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只要團結一致,堅定信心,就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

瞻予馬首-成語圖片

瞻予馬首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