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顧後

成語拼音

zhān qián gù hòu

瞻前顧後成語解釋

瞻:向前看;顧:回頭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後面。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典故出處

戰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懷才不遇,在官場上屢遭排斥,楚懷王對他的提議置之不理,他內心十分痛苦,他只有通過詩歌來宣泄自己,在《離騷》中他寫道:“夫惟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成語造句

他做事情總是過於謹慎,以至於常常瞻前顧後,錯失很多機會。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大臣。 李明自幼聰慧,勤奮好學,憑藉着自己的才華一步步踏入仕途。然而,隨着官職的升高,他面臨的抉擇也越來越複雜。 一次,國家面臨着一場重大的決策。是要與鄰國開戰,爭奪一片富饒的土地,還是選擇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爭端。朝堂之上,衆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李明心中明白戰爭會帶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但同時他又擔心如果不戰,會被人指責懦弱無能。他在心中反覆權衡,瞻前顧後,始終難以做出決定。 在猶豫不決之際,李明想起了歷史上的諸多事例。他想到了古代一位名將,在面對艱難抉擇時果斷出擊,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又想到另一位因過度謹慎而錯失良機的人物,導致了悲慘的結局。他深知自己此刻的決定將會影響到國家的未來和百姓的命運。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明依舊在瞻前顧後,無法下定決心。而鄰國見此情形,誤以爲這個國家軟弱可欺,態度愈發強硬。國內的民衆也開始對朝廷的決策感到不滿,紛紛指責李明等大臣的優柔寡斷。 終於,在巨大的壓力下,李明決定拋開一切顧慮,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綜合分析了各種因素,認爲戰爭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主張通過和平談判來爭取利益。他的建議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經過艱苦的談判,最終國家以較小的代價獲得了那片土地,避免了一場血腥的戰爭。 經此一事,李明深刻地認識到,在面對重大決策時,不能一味地瞻前顧後,而要在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基礎上,果斷地做出選擇。過度的猶豫只會錯失良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失。 從此,李明在處理政務時,更加註重權衡利弊,但也不再猶豫不決。他的明智決策使得國家日益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而他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口中的典範,提醒着人們在面對抉擇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盲目衝動,也不能過於瞻前顧後。

瞻前顧後-成語圖片

瞻前顧後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