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鄶以下
成語拼音
- zì kuài yǐ xià
自鄶以下成語解釋
- 吳國的季禮在魯國看周代的樂舞,對於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評論,但從劊國以下他就沒有再表示意見。比喻從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評論。
典故出處
- 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自鄶以下無譏焉。”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子季札自幼精通音樂,他訪問魯國時,魯國請他欣賞周代的樂舞。魯國的樂工演奏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樂曲,對於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褒貶評論,但從演奏鄶國的《鄶風》以後,他就沒有再表示意見了。
成語造句
- 那部作品水準實在不高,和它之後的一系列作品簡直就是自鄶以下,毫無亮點可言。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子季札有一次去魯國訪問。魯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他們爲季札準備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會。
在音樂會上,魯國的樂師們依次演奏了各國的樂曲。當演奏到鄶國的音樂時,季札只是微微點了點頭,沒有發表任何評價。接着往下演奏其他國家的音樂,季札根據不同的樂曲風格和表現,都給予了恰當而精彩的點評。
這件事情後來被人們知曉,大家便用“自鄶以下”來形容那些不值得評論或不屑一顧的事物或人。因爲在季札看來,鄶國的音樂相比其他國家顯得較爲平庸,從那之後開始就不值得特別去評價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自鄶以下”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在文學領域,有些作品可能因爲質量或創新性不足,而被評論家們視爲自鄶以下。在人才選拔中,一些才能平庸的人也可能被認爲是自鄶以下,難以與真正優秀的人才相提並論。
然而,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地將某些事物或人簡單地歸爲自鄶以下。因爲評價標準是相對的,而且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下可能會發生變化。有時候,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在特定的背景下可能會展現出獨特的價值。
就如同歷史上一些起初不被看好的發明或理念,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發展,最終成爲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存在。所以,我們在使用“自鄶以下”這個成語時,要保持一定的客觀性和全面性,避免過於草率地對事物做出片面的判斷。
同時,我們也應該從“自鄶以下”的故事中汲取教訓。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避免成爲他人眼中自鄶以下的存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總之,“自鄶以下”這個成語雖然源自一個關於音樂評價的故事,但它所蘊含的道理卻適用於各個方面。它提醒我們要以客觀、全面的視角看待事物,同時也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避免被輕視或忽視。
自鄶以下-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