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貽伊戚
成語拼音
- zì yí yī qī
自貽伊戚成語解釋
- 貽:遺留;伊:此;戚:憂愁,悲哀。比喻自尋煩惱,自招憂患。
典故出處
- 《詩經·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
成語典故
-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一首詩描寫一個因公外出辦事的官員戀家的故事:他在二月份被派往西方處理政事,在遙遠的地方心裏老是惦記家鄉的親人,從播種時節一直忙到收穫季節還不能回家,心裏堆積着無限的煩惱。
成語造句
- 他總是隨心所欲地做事,從不考慮後果,最終自貽伊戚。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鄭國有一位大夫,名叫雍糾。
雍糾娶了當時鄭國權臣祭足的女兒爲妻。祭足在鄭國權勢滔天,地位舉足輕重。然而,鄭厲公對祭足的專權深感不滿,他認爲祭足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於是,鄭厲公祕密召見雍糾,與他商議除掉祭足的計劃。雍糾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是自己的國君,一邊是自己的岳父。經過一番掙扎,他最終決定聽從鄭厲公的安排,參與到這場陰謀之中。
雍糾回到家中,面對妻子時卻神色異常,引起了妻子的懷疑。祭足的女兒是個聰慧且敏銳的女子,她察覺到了丈夫的異樣,心中隱隱感到不安。
在一番巧妙的試探和追問下,雍糾不小心透露出了自己的計劃。祭足的女兒大驚失色,她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丈夫竟然要謀害自己的父親。她陷入了極度的痛苦和糾結之中。
經過深思熟慮,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向父親告發雍糾的陰謀。祭足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立即採取行動,先發制人,處死了雍糾。
鄭厲公得知雍糾事敗被殺,長嘆一聲:“雍糾真是自尋煩惱,自招災禍啊!”隨後,鄭厲公無奈地逃離了鄭國。
這件事情充分體現了“自貽伊戚”這個成語的含義。雍糾因爲自己錯誤的選擇,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他本可以堅守對岳父的忠誠,或者拒絕鄭厲公不合理的要求,但他卻選擇了一條危險的道路,最終導致了自己的覆滅。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雍糾這樣自貽伊戚的例子屢見不鮮。人們常常因爲一時的衝動、貪婪或者錯誤的判斷,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災禍。這個故事也警示着我們,在面對抉擇時要謹慎思考,權衡利弊,不要因爲一時的私慾或盲目聽從他人而做出錯誤的決定,以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正如《詩經》中所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審慎的態度,避免重蹈雍糾的覆轍,自貽伊戚。
自貽伊戚-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