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羹之讓
成語拼音
- bēi gēng zhī ràng
杯羹之讓成語解釋
- 指受人挾持,惹人譏誚。
典故出處
-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漢相爭,漢軍斷絕楚軍糧草,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梘羹。”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面對巨大利益時,他沒有絲毫的貪念,反而展現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就如同古代那些有着杯羹之讓的賢者。
成語故事
-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豪傑紛紛起兵反秦。其中有兩位重要的人物,劉邦和項羽。
劉邦出身平民,但他善於用人,有着非凡的領導才能。項羽則是楚國貴族後裔,武力高強,威震天下。
起初,劉邦和項羽曾聯手抗秦,他們一同征戰,取得了不少勝利。然而,隨着秦朝的覆滅,兩人之間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
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劉邦和項羽展開了多次激烈的戰鬥。有一次,劉邦的軍隊被項羽圍困在一個地方,處境十分危急。劉邦的謀士們建議他向項羽求和,劉邦無奈之下只好派使者去見項羽。
項羽聽了劉邦使者的話後,心中有些猶豫。他的謀士范增勸他不要輕信劉邦,要趁機徹底消滅劉邦。但項羽心中還是有些不忍,他想起了曾經與劉邦並肩作戰的日子。
就在項羽猶豫不決的時候,劉邦又派來了使者,並帶來了豐厚的禮物。使者對項羽說:“沛公深知項王的威武,不敢與項王爭雄。沛公願將天下讓出一部分給項王,只求項王能放過他和他的軍隊。”項羽聽了這話,心中有些動搖。
這時,范增在一旁着急地說:“大王,不可聽信劉邦的話。劉邦此人野心勃勃,他絕不會真心讓出天下。如果大王此時不抓住機會消滅他,日後必定會後患無窮。”
然而,項羽最終還是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他答應了劉邦的求和,並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爲界,中分天下。劉邦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再次與項羽爭奪天下。
後來,劉邦在韓信等將領的幫助下,勢力逐漸壯大。他終於再次與項羽展開了決戰。在這場決戰中,劉邦最終擊敗了項羽,項羽被迫自刎而死。
劉邦最終建立了漢朝,成爲了一代帝王。而項羽因爲他的一時仁慈和猶豫不決,最終失去了天下。這其中的“杯羹之讓”,看似是劉邦的示弱,實則包含着複雜的政治博弈和人心算計。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在爭奪天下的道路上,不能有絲毫的仁慈和猶豫,必須果斷堅決,才能成就大業。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杯羹之讓”的故事也成爲了人們口中津津樂道的談資,警示着後人在面對重大抉擇時要謹慎思考,權衡利弊。
杯羹之讓-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