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讓賢路

成語拼音

bì ràng xián lù

避讓賢路成語解釋

避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典故出處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公司的人事調整中,他沒有絲毫的貪戀權位,反而主動爲年輕有爲的同事創造機會,這種行爲堪稱避讓賢路。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名叫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在位期間,國家政治較爲穩定。 當時,衛國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史魚。史魚爲人正直,一心爲國,他對衛國的局勢和發展有着深刻的思考。 衛靈公晚年的時候,在用人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沒有真才實學、只會阿諛奉承的人佔據了重要的職位,而一些有才能、品德高尚的賢能之士卻被冷落一旁。史魚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多次向衛靈公進諫,希望國君能夠任用賢才,罷免那些無能之輩,以推動國家的發展和繁榮。然而,衛靈公並沒有聽取他的建議,依舊我行我素。 隨着時間的推移,史魚的身體日漸衰弱。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了,但心中依然牽掛着國家的未來。在臨終前,史魚把兒子叫到牀前,對他說:“我身爲大臣,卻未能讓國君廣納賢才,這是我的失職。我死後,你不要爲我舉行隆重的葬禮,只需把我的屍體放在窗戶邊就行了。”兒子雖然不理解父親的用意,但還是按照他的要求做了。 衛靈公前來弔唁史魚,看到史魚的屍體放置的位置很奇怪,便詢問史魚的兒子原因。史魚的兒子如實回答了父親的遺言。衛靈公聽後,深受觸動,他意識到自己在用人方面的錯誤,也明白了史魚的良苦用心。 從那以後,衛靈公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積極地尋求賢能之士,努力改正之前的錯誤。他罷免了一些不稱職的官員,提拔了許多有才華、有品德的人。衛國的政治局面逐漸得到改善,國家也開始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 史魚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成功地讓國君意識到了任用賢才的重要性,爲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行爲體現了一個忠臣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也讓“避讓賢路”這個成語流傳了下來。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史魚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爲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譽和地位,努力推動着社會的進步。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時代,都應該尊重和珍惜那些有才能、有品德的人,爲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繁榮昌盛,人民才能安居樂業。而那些真正心懷國家和人民的人,也應該像史魚一樣,勇敢地站出來,爲了正義和真理而奮鬥,即使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這便是“避讓賢路”這個成語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和價值。

避讓賢路-成語圖片

避讓賢路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