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寧唯是

成語拼音

bù níng wéi shì

不寧唯是成語解釋

寧:語助詞,無義;唯:只是;是:這樣。不只是這樣。即不僅如此。

典故出處

《左傳·昭公元年》:“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先君。”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將軍公子圍與鄭國的豐氏訂立婚約,他想借迎親的機會偷襲鄭國,就帶兵到鄭國來,鄭人識破他的詭計,堅持不讓他不讓他進城,公子圍遊說這樣做會讓他得到君主的重用,除此之外還會讓天下人恥笑。鄭人堅決不允,他只好獨自進城完婚。

成語造句

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不寧唯是,還可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但我們不能因此而退縮。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國家,有一位大臣名叫甯戚。甯戚心懷壯志,渴望爲國家的安定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當時衛國的國君是衛懿公,他沉迷於享樂,對國家政事疏於管理,導致衛國國力日漸衰落。 甯戚看到衛國的現狀,心急如焚。他多次向衛懿公進諫,希望國君能夠振作起來,勵精圖治,然而衛懿公卻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隨着周邊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衛國面臨着越來越多的威脅。終於,有一天,敵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衛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訓練,戰鬥力十分薄弱,根本無法抵禦敵人的攻擊。 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甯戚挺身而出,他積極組織民衆進行抵抗,試圖挽回敗局。但無奈敵我力量懸殊太大,衛國最終還是淪陷了。 甯戚痛心疾首,他感慨道:“如今衛國之禍,不寧唯是,皆因國君之昏庸無道啊!”他意識到,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僅取決於外部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國君的領導和國家的內部治理。 此後,甯戚離開了衛國,踏上了尋找真正能夠拯救國家之道的征程。他四處遊歷,拜訪各國的賢能之士,學習他們的治國理念和經驗。 經過漫長的努力和探索,甯戚終於找到了一條適合衛國復興的道路。他回到衛國,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逐漸贏得了民衆的信任和支持。 在甯戚的努力下,衛國開始慢慢恢復元氣,走上了復興之路。而“不寧唯是”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不僅如此,還有其他的情況或問題。它提醒着人們,看待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思考背後的原因和影響,要全面地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正如衛國的遭遇,如果當初衛懿公能夠重視甯戚的建議,積極治理國家,或許就能夠避免這場災難。歷史的教訓總是深刻而沉重的,我們應當從中汲取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

不寧唯是-成語圖片

不寧唯是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