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

成語拼音

dāi ruò mù jī

呆若木雞成語解釋

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典故出處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成語典故

《莊子·達生篇》中有這樣一個寓言:古時候人們很喜歡鬥雞的遊戲,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專門爲國王訓練鬥雞,準備參加搏鬥。過了十天,國王問紀渻子:雞已經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國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爲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國王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爲紀渻子認爲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再過了十天,紀省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雖然偶爾還叫幾聲,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國王於是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沒想到別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還沒有交手就都掉頭逃走。

成語造句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一下子呆若木雞,半天都沒緩過神來。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紀渻子的人,是一個非常有名的鬥雞訓練師。 當時的齊王特別喜歡鬥雞,於是就請紀渻子來爲他訓練鬥雞。紀渻子接到任務後,便開始全心全意地訓練鬥雞。 過了一段時間,齊王很着急地問紀渻子:“鬥雞訓練得怎麼樣了?可以拿去鬥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不行,這隻雞現在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兇猛,其實它的內心還是很浮躁,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被驚擾。” 又過了一段時間,齊王再次詢問,紀渻子依然說還沒好,“它現在還是會被別的雞的動靜所影響,不夠沉穩。” 就這樣,紀渻子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齊王急於讓鬥雞上場的要求,他專心致志地繼續訓練這隻雞。 經過漫長的時間,當紀渻子終於告訴齊王鬥雞已經訓練好了的時候,齊王迫不及待地帶着這隻雞去參加鬥雞比賽。到了鬥雞場,齊王將這隻雞放入鬥雞場中,與其他雞相對。令人驚訝的是,這隻雞站在那裏,就像木雕的雞一樣,一動不動,神色淡然。其他的雞一開始還試圖挑釁它,但它毫無反應,彷彿周圍的一切都與它無關。那些雞被它的這種氣勢所震懾,竟然都嚇得不敢靠近,最後落荒而逃。 從此,齊王對紀渻子的訓練技術更加佩服。而“呆若木雞”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原本它是形容一個人鎮定自若、不爲外界所動的狀態。後來在流傳過程中,語義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形容人發呆、愚笨的樣子。但其實從這個故事的本意來看,“呆若木雞”所體現的是一種內心的強大和沉穩,是一種經歷了長時間磨礪和修煉後所達到的境界。就如同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他們在面對複雜的局面和困難時,能夠保持冷靜,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幹擾,堅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這種沉穩和堅定,纔是“呆若木雞”這個成語最初所蘊含的真正意義。

呆若木雞-成語圖片

呆若木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