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利人和
成語拼音
- dì lì rén hé
地利人和成語解釋
- 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羣衆基礎。
典故出處
-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有人問孟子怎樣做才能算聖主明君。孟子說只有用仁政來治理天下,因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拿打仗來舉例,敵人會利用地勢與天氣等優勢據城抵抗,如果城內居民討厭暴政,他們會紛紛起來反抗,開門迎接對方。
成語造句
- 這裏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又有一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真可謂是地利人和。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梁國和楚國。梁國的國君非常有遠見,他致力於發展國內的農業和商業,使得國家日益繁榮昌盛。他深知一個國家要想強大,不僅需要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更需要人民的齊心協力。
在梁國,國君施行仁政,關心百姓的生活,減輕賦稅,鼓勵人們勤勞耕作。同時,他也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廣納賢才,讓有能力的人能夠在國家的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在他的治理下,梁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對國家充滿了熱愛和忠誠。
而楚國則不同,楚國的國君雖然也有一定的野心,但他卻不注重國家的內部建設。他常常發動對外戰爭,試圖通過征服其他國家來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然而,他卻忽視了國內人民的感受和需求,導致百姓生活困苦,怨聲載道。
有一年,梁國和楚國因爲邊界的一塊土地發生了爭端。楚國國君決定派遣大軍攻打梁國,試圖強行奪取這塊土地。梁國國君得知後,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他知道楚國雖然兵力強大,但他們不得人心,而梁國則擁有地利人和的優勢。
於是,梁國國君一方面加強了邊境的防禦,組織百姓積極備戰;另一方面,他親自到民間安撫百姓,鼓勵大家團結一致,共同抵抗楚國的入侵。百姓們深受國君的鼓舞,紛紛表示願意爲國家效力。
當楚國的大軍來到梁國邊境時,他們遇到了頑強的抵抗。梁國的士兵和百姓們緊密合作,利用有利的地形,給楚國軍隊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楚國國君見勢不妙,試圖改變戰術,但他發現自己的軍隊在梁國境內處處受到限制,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與此同時,梁國國君還派遣使者前往其他國家,尋求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其他國家看到梁國國君的仁政和梁國百姓的團結,紛紛表示願意站在梁國一邊。在各方的壓力下,楚國國君不得不下令撤軍。
這場戰爭讓梁國國君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地利人和的重要性。他明白,一個國家只有擁有了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同時又能夠得到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才能夠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
從此以後,梁國國君更加努力地治理國家,不斷加強國內的建設和發展。他的國家也變得越來越強大,成爲了當時衆多國家中的佼佼者。而楚國國君則因爲自己的錯誤決策,導致國家陷入了困境,最終走向了衰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地利人和是一個國家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只有充分利用好地利,同時又能夠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努力創造有利的條件,同時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同追求美好的未來。
地利人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