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爲然

成語拼音

bù yǐ wéi rán

不以爲然成語解釋

然是,對。不認爲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典故出處

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爲然。”

成語典故

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不以爲然。★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成語造句

他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對於別人的建議,他常常不以爲然,結果卻因此吃了不少虧。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梁國。梁國中有一位年輕的官員名叫張華。 張華自幼聰慧,憑藉自己的才學和努力在仕途上一路晉升。然而,隨着地位的上升,他開始變得有些自負。 有一次,梁國與鄰國發生了一些邊界爭端。張華對於鄰國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不以爲然,他認爲鄰國不過是虛張聲勢,根本不足爲懼。他在朝堂上力排衆議,主張採取強硬的態度來應對。 他的一些同僚們對此表示擔憂,紛紛勸他要謹慎行事,不可輕敵。其中一位老臣對他說:“張華啊,我們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不可如此草率地做出決定。鄰國雖看似弱小,但也不可小覷啊。”然而,張華卻對這些勸告不屑一顧,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結果,鄰國採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讓梁國在爭端中陷入了被動。梁國不僅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損失了不少資源和聲譽。此時的張華才如夢初醒,開始後悔自己當初的自以爲是。 這正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所說:“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張華意識到自己就如同那曾經輕視藺相如的廉頗一樣,因爲自己的不以爲然而犯下了大錯。 這件事情讓張華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爲。他明白了不能輕易地對他人的意見和觀點不以爲然,而應該保持謙虛和開放的心態,認真傾聽和思考不同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避免重蹈覆轍。從那以後,張華在處理事務時變得更加謹慎和穩重,他不再盲目地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是學會了尊重和接納他人的意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總是對他人的看法和建議不以爲然,要懂得虛心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只有集思廣益,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正如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讓我們不斷進步,走向成功。

不以爲然-成語圖片

不以爲然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