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樂乎

成語拼音

bù yì lè hū

不亦樂乎成語解釋

乎文言中用爲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裏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典故出處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成語典故

哎,那罵得可真也是不亦樂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成語造句

在節假日,大家相聚一堂,談天說地,分享美食,真是不亦樂乎。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經常帶着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學說和思想。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來到了衛國。衛國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國家,人們的生活也相對安定。孔子在這裏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經常一起探討學問和人生。 在衛國的日子裏,孔子和弟子們生活得非常充實和快樂。他們白天會去拜訪當地的賢達人士,交流學術觀點;晚上則會圍坐在一起,討論白天的收穫和感悟。弟子們都非常珍惜這段時光,他們覺得能夠跟隨孔子學習,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有一天,孔子的一位弟子問他:“老師,我們這樣每天奔波勞累,會不會覺得辛苦呢?”孔子微笑着回答道:“不,我們這樣的生活不亦樂乎。我們追求的是真理和智慧,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成長,這是多麼令人快樂的事情啊。”弟子們聽了孔子的話,都深受鼓舞。 在衛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孔子和弟子們又踏上了新的旅程。他們走過了許多地方,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雖然有時候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他們始終保持着樂觀積極的心態,因爲他們知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追求真理和正義。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斷地努力和奮鬥。他的學說和思想影響了無數的人,成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亦樂乎”這個成語,也一直流傳至今,用來形容人們在做某件事情時感到非常快樂和滿足。 正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言行舉止,他以其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弟子們的尊敬和愛戴。孔子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也成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我們就能體驗到那種“不亦樂乎”的快樂和滿足。

不亦樂乎-成語圖片

不亦樂乎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