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善夫

成語拼音

bù yi shàn fū

不亦善夫成語解釋

不也很好嗎!

典故出處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爲官戒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抉擇,從而避免了重大損失,如此行事,不亦善夫。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有一定的治國才能,但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處理卻讓人有些捉摸不透。 衛國有一位大臣名叫史魚,他爲人正直,對國家忠心耿耿。史魚一直希望衛靈公能夠廣納賢才,任用真正有能力的人來治理國家,並且能夠遠離那些奸佞小人。然而,衛靈公卻常常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沒有完全採納史魚的建議。 隨着時間的推移,史魚看到衛國的局勢逐漸變得複雜和不穩定。他心中憂慮不已,但多次進諫卻未能改變衛靈公的一些做法。史魚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時日無多,擔心自己無法再爲國家盡力。 在臨終之際,史魚把兒子叫到牀前,對他說:“我身爲大臣,未能讓國君完全採納正確的治國之道,這是我的失職。我死之後,你不要按照常規將我安葬,把我的屍體放在窗戶邊,以此來警醒國君。”兒子雖然悲痛,但還是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史魚去世後,他的兒子按照他的吩咐去做了。衛靈公前來弔唁時,看到史魚的屍體放置的奇怪位置,感到十分驚訝。史魚的兒子便將父親的遺願告知了衛靈公,衛靈公這才意識到史魚對國家的一片赤誠之心和深深的憂慮。 衛靈公被史魚的舉動所震撼,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決定重新審視自己的治國策略,努力改正之前的一些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衛國的局勢逐漸有了好轉。 後來,人們在談論起史魚時,都對他這種至死仍心繫國家的精神表示敬佩,認爲他這樣的行爲不亦善夫。史魚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與期望,他的事蹟也成爲了後世的佳話,讓人們明白,一個真正的忠臣,爲了國家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他的這種精神也激勵着後來的人們,在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大義時,要堅定地挺身而出,爲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就如同史魚一樣,雖已逝去,但他的精神永遠熠熠生輝,被後人銘記和傳頌。 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不亦善夫”所蘊含的深意,那就是對那些美好、值得讚揚的行爲或品德的一種肯定。史魚以其獨特而堅定的方式,爲國家和君主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行爲正是“不亦善夫”的生動體現。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人物和事蹟不斷提醒着我們,要以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念,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亦善夫-成語圖片

不亦善夫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