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不撓

成語拼音

bù qū bù náo

不屈不撓成語解釋

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麪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典故出處

《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

成語典故

故事王商,字子威,繼承父親的封號爲樂呂侯,是漢成帝的丞相,他爲人耿直,作風正派。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爲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衆議很讚賞。王鳳卻認爲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爲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爲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爲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爲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成語造句

他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時,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努力前行,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面臨着巨大的危機。這個國家遭到了周邊強國的侵略和壓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這個國家裏,有一位年輕的將軍名叫李明。他自幼習武,心懷壯志,立志要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一番貢獻。當國家陷入危難之際,李明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帶領着士兵們奮勇抵抗侵略者。 戰爭十分激烈,敵人的兵力和武器都佔據優勢,但李明和他的士兵們毫不畏懼,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然而,敵人不甘心失敗,不斷地增兵和調整戰術,給李明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一次戰鬥中,李明的軍隊遭遇了慘敗,他自己也身負重傷。許多人都勸他放棄,認爲這場戰爭已經沒有勝利的希望了。但是李明卻堅定地搖了搖頭,他說:“我絕不屈服於敵人,哪怕戰鬥到最後一刻,我也不會放棄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李明憑藉着頑強的意志,養好了傷,重新組織起軍隊。他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帶領士兵們繼續不屈不撓地與敵人戰鬥。他們在困境中堅守,在挫折中奮進。 就這樣,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鬥,李明和他的軍隊逐漸扭轉了戰局。他們的英勇事蹟傳遍了整個國家,激發了百姓們的鬥志。百姓們紛紛加入到戰鬥中來,爲保衛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終,在李明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侵略者被趕出了這個國家。國家恢復了往日的和平與繁榮。李明也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不屈不撓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正如《漢書·敘傳下》中所記載的:“樂昌篤實,不橈不詘。”李明用他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不屈不撓。這種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着光芒,讓我們明白,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都能夠勇往直前,最終取得勝利。

不屈不撓-成語圖片

不屈不撓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