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柴而爨

成語拼音

chēng chái ér cuàn

稱柴而爨成語解釋

稱了薪柴纔去生火煮飯。比喻斤斤於細節而不識大體。同稱薪而爨”。

典故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五積財聚谷,日不暇給。真個是數米而炊,稱柴而爨。”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家中已無米糧,他不得不節衣縮食,甚至到了稱柴而爨的地步。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三的人。他生活在一個小村莊裏,家境貧寒。 李三平日裏總是爲了生計而奔波,但他卻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那就是做事情總喜歡斤斤計較,常常因小失大。 有一天,李三家中的柴火快要用完了,他便決定去山上砍柴。經過一番辛苦勞作,他砍了不少柴回來。回到家後,他不是想着趕緊把柴好好利用起來,而是開始仔細地稱量每一根柴的重量,甚至精確到了幾兩幾錢。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在使用柴火時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浪費。 他的妻子看到他的行爲,忍不住勸說道:“李三啊,你何必這樣呢?砍回來的柴就是用來燒火做飯的,只要夠用就行了,何必這麼麻煩地去稱呢?”李三卻不以爲然地說:“這你就不懂了,我要做到每一根柴都物盡其用,不能有絲毫的浪費。” 就這樣,李三每次燒火都要按照他稱量的結果來使用柴火,一點都不肯多燒。然而,有一次,家裏來了一位客人,李三的妻子想好好招待客人,做一頓豐盛的飯菜。可是李三卻依然堅持按照他稱柴的結果來燒火,導致飯菜做得半生不熟,客人也覺得很不滿意。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三的這種行爲在村裏漸漸傳開了,大家都覺得他十分可笑。《禮記》中曾言:“大禮不辭小讓。”而李三卻因爲過分在意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他本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努力勞作上,卻因爲這種稱柴而爨的行爲,不僅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也讓周圍的人對他頗有微詞。 後來,村裏的一位老者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找到李三,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李三啊,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你要知道,人生在世,不能只看眼前的一點小利,而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更廣闊的胸懷。你這樣稱柴而爨,看似節省了一點柴火,實則失去了更多的東西啊。”李三聽了老者的話,若有所思,但他是否能真正改變自己的行爲,卻不得而知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像李三一樣過於計較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而忽略了大局和長遠的利益。我們應該學會把握重點,以更加豁達和明智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事情,否則,我們可能會陷入無盡的瑣碎之中,無法自拔,最終也難以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稱柴而爨-成語圖片

稱柴而爨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