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臣納貢

成語拼音

chēng chén nà gòng

稱臣納貢成語解釋

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貢。

典故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凡漢東小國,無不稱臣納貢。”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古代,弱小的國家爲求和平,常常不得不向強大的帝國稱臣納貢。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強大的衛國,另一個是相對弱小的梁國。 梁國雖然面積不大,國力也不算強盛,但百姓們安居樂業,國家也在緩慢地發展着。然而,衛國卻對梁國虎視眈眈,一直妄圖擴張自己的領土。 衛國不斷地對梁國進行騷擾和侵犯,梁國的邊境時常遭受攻擊。梁國的國王和大臣們爲此憂心忡忡,他們深知以梁國目前的實力,很難與強大的衛國正面抗衡。 在一次激烈的朝議中,大臣們紛紛提出各種應對之策。有的主張堅決抵抗,與衛國拼個你死我活;有的則認爲應該向衛國求和,避免更大的損失。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和權衡,梁國國王最終無奈地選擇了後者,決定向衛國稱臣納貢。 於是,梁國派遣使者帶着大量的珍寶和財物前往衛國,向衛國國王表示臣服,並承諾每年都會向衛國進貢豐厚的禮物。衛國國王欣然接受了梁國的稱臣納貢,暫時停止了對梁國的攻擊。 然而,梁國的百姓們對國王的這一決定感到非常不滿和屈辱。他們覺得自己的國家雖然弱小,但也不應該輕易地向敵人低頭。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呼籲國王和大臣們要奮發圖強,提升國家的實力,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稱臣納貢來換取和平。 梁國國王在聽到百姓們的呼聲後,也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可能存在問題。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決策,並積極採取措施來發展國家的經濟和軍事。他鼓勵百姓們努力耕種,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大力招募士兵,加強軍事訓練。 經過多年的努力,梁國的國力逐漸增強。與此同時,衛國由於長期的征戰和內部的腐敗,國力開始出現衰退的跡象。梁國國王看到了機會,他決定不再向衛國稱臣納貢,並開始策劃對衛國的反擊。 在精心準備之後,梁國的軍隊向衛國發起了進攻。此時的衛國已經不復往日的強大,在梁國軍隊的猛攻下節節敗退。最終,梁國成功地收復了曾經失去的領土,並迫使衛國簽訂了和平協議。 從那以後,梁國的百姓們過上了更加安定和幸福的生活。而梁國國王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暫時的妥協和退讓並不一定是壞事,但必須要在妥協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最終實現逆襲。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了稱臣納貢有時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而真正的強大還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發展。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許多弱小國家的崛起歷程一樣,只有不斷奮鬥,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站穩腳跟。

稱臣納貢-成語圖片

稱臣納貢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