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化之

成語拼音

dà ér huà zhī

大而化之成語解釋

化改變,轉變。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慎。

典故出處

《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聖。”

成語典故

這些新的又未免太無邊際,大而化之了。★朱自清《文心序》

成語造句

面對工作中的難題,我們不能採取敷衍了事、大而化之的態度,而應該認真分析,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衛國。衛國有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大臣,名叫石碏。 石碏爲人正直,對國家和君主忠心耿耿。當時衛國的君主衛莊公十分寵愛他的小兒子州籲。州籲生性驕橫跋扈,喜歡舞刀弄槍,整天與一些紈絝子弟混在一起,爲非作歹。石碏看到這種情況,多次向衛莊公進諫,希望他能對州籲嚴加管教,以免日後惹出大禍。然而,衛莊公卻不以爲然,認爲這只是小孩子的玩鬧,不必過於在意。 隨着時間的推移,州籲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他甚至開始糾結一些心懷叵測的人,企圖發動政變,奪取衛國的政權。石碏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再次苦口婆心地勸說衛莊公採取措施,但衛莊公依然沒有放在心上。 終於,州籲在其黨羽的支持下發動了叛亂,殺死了衛莊公,自己登上了王位。州籲的暴政讓衛國陷入了混亂和動盪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石碏看到國家陷入如此困境,心急如焚。他決定採取行動,拯救衛國。 石碏暗中聯絡了一些忠於衛國的大臣和將領,共同策劃了一場推翻州籲的行動。經過精心準備,他們成功地發動了政變,將州籲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恢復了衛國的秩序。 在這場危機中,石碏展現出了堅定的信念和果斷的行動。他沒有因爲州籲的強大勢力而退縮,而是勇敢地面對困難,想盡辦法去解決問題。他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可謂是一種“大而化之”的精神。 “大而化之”這個成語,原本是指把道德發揚光大,進入化境,後來也用來形容做事疏忽大意,馬馬虎虎。石碏在面對國家危機時,絕不是馬馬虎虎地對待,而是以一種宏觀的、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問題,並且採取了堅決有力的措施去解決問題。他的行爲體現了一種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這種態度正是“大而化之”所蘊含的積極意義。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我們應該學習石碏的精神,以一種“大而化之”的態度去看待這些問題。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是要從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同時,我們也不能將“大而化之”誤解爲做事不認真、不細緻,而是要在把握大局的基礎上,注重細節,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實現自己的目標。 總之,“大而化之”這個成語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們要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讓它成爲我們解決問題、實現人生價值的有力工具。

大而化之-成語圖片

大而化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