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隅頑抗
成語拼音
- fù yú wán kàng
負隅頑抗成語解釋
- 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藉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典故出處
- 《孟子·盡心下》:“有衆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成語典故
- 出處《孟子 盡心下》則之野,有衆逐虎。虎負隅(即隅),莫之敢攖。釋義“負”,依靠;“隅”,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故事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zhen)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他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爲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爲馮婦了。”接着,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於和老虎博鬥。後來他成爲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有一年,某座山裏出現了一隻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迫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着一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衆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場拼博,終於打死了猛虎,爲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成語造句
- 敵人雖然已經陷入絕境,但仍然在負隅頑抗。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一場激烈的戰爭。這個國家的邊境地區,有一座堅固的城池,由一位名叫陸義的將領鎮守。
敵軍氣勢洶洶地前來進犯,他們兵強馬壯,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逼近了這座城池。陸義深知責任重大,他帶領着城中的軍民積極備戰,決心誓死保衛家園。
敵軍開始了猛烈的攻城,他們架起雲梯,試圖攀上城牆。陸義指揮着士兵們奮勇抵抗,一次次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然而,敵軍並沒有放棄,他們持續不斷地發起攻擊,讓城中的軍民疲憊不堪。
隨着時間的推移,城中的物資逐漸匱乏,形勢變得越來越危急。但陸義毫不退縮,依然堅守在城牆上,鼓舞着士兵們的士氣。
有一天,敵軍再次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他們集中了所有的兵力,向城池發起了最後的衝擊。陸義帶領着士兵們頑強抵抗,但敵人實在太多太強大了,城池的一角逐漸被敵軍突破。
然而,陸義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帶領着剩餘的士兵退守到城中的一處角落,憑藉着有利地形,繼續負隅頑抗。他對士兵們說:“我們雖處絕境,但絕不能輕易投降,我們要戰鬥到最後一刻,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尊嚴!”
士兵們受到陸義的鼓舞,個個都士氣高昂,他們與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儘管敵衆我寡,但他們毫不畏懼,一次次地打退了敵軍的進攻。
敵軍將領見久攻不下,心中十分惱怒。他再次增派兵力,企圖一舉消滅陸義他們。但陸義他們憑藉着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始終堅守着這最後的陣地。
最終,敵軍因爲久攻不下,加上傷亡慘重,不得不選擇撤退。陸義他們成功地守住了城池,爲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尊嚴。
這場戰鬥成爲了這個國家歷史上的一段傳奇,陸義的英勇事蹟也被人們傳頌至今。而“負隅頑抗”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下來,用來形容那些在絕境中依然頑強抵抗、不肯屈服的人或勢力。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像陸義這樣的英雄,他們在面對困境和強敵時,選擇了堅守和抗爭,爲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他們的精神激勵着後人,讓我們明白,在困難面前,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
負隅頑抗-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