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居

成語拼音

gōng chéng bù jū

功成不居成語解釋

居:承當,佔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佔爲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典故出處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老子提出辨證的政治主張,他認爲天下人知道美與醜對立,有和無對立相生。聖人治國知道有爲和有所不爲,採取無爲政策;知識有教則有不教,行不言的教育。萬物各有所爲,聖人不去掌握,事功告成,聖人功成不居,人們歸功於他。

成語造句

他爲團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從不居功自傲,真正做到了功成不居。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偉大的人物名叫范蠡。 范蠡生活在春秋時期,他輔佐越王勾踐,爲越國的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起初,越國被吳國打敗,勾踐被迫臥薪嚐膽,忍辱負重。范蠡不離不棄,一直陪伴在勾踐身邊,爲他出謀劃策。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籌備,越國終於積蓄起了足夠的力量,對吳國發起了反擊。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范蠡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智慧和戰略眼光,幫助越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舉消滅了吳國。 越國復興後,勾踐對范蠡等功臣進行封賞。然而,范蠡卻在此時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沒有居功自傲,沒有貪戀權力和財富,而是選擇了功成身退。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明白在權力的爭鬥中,危險隨時可能降臨。 范蠡帶着家人悄然離去,遠離了朝堂的紛爭。他輾轉來到了齊國,開始了新的生活。在齊國,他改名換姓,辛勤耕耘,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很快積累起了鉅額的財富。但他依然沒有留戀這些財富,而是將其慷慨地分給了當地的百姓。 范蠡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功成不居的含義。他不居功,是因爲他深知功名利祿皆爲虛幻,過分貪戀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災禍。他的行爲和品德受到了後人的敬仰和讚譽。 正如《老子》中所說:“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范蠡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這一理念,成爲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他的故事提醒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要被功名利祿所迷惑,要保持一顆清醒和謙遜的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穩健、更加長遠。

功成不居-成語圖片

功成不居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