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多舌
成語拼音
- duō zuǐ duō shè
多嘴多舌成語解釋
- 很多嘴,很多舌頭。形容到處插嘴,搬弄是非。
典故出處
-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
成語典故
- 須要聽兩位頭領哥哥的言語號令,亦不許你胡言亂語,多嘴多舌。★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一回
成語造句
- 他這個人總是喜歡在別人說話時插進來發表意見,真是多嘴多舌,讓人感到厭煩。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王五的人。王五是個非常愛說話的人,而且往往不分場合,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大家背地裏都戲稱他爲“多嘴王五”。
有一天,鎮上來了一位雲遊的學者,在鎮中心的廣場上講解一些經典著作和歷史典故。許多人都被吸引過來,安靜地聆聽學者的講解。然而,王五也在人羣之中,他剛開始還聽得很認真,可沒一會兒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嘴巴了。
學者正講到關鍵之處,王五突然大聲插話道:“哎呀,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應該是那樣纔對!”衆人都皺起眉頭,對他的行爲感到不滿。學者禮貌地讓王五先聽他講完再發表意見,但王五哪裏肯聽,依舊不停地多嘴多舌,打斷學者的話,還自顧自地發表着一些並不準確的觀點。
旁邊一位老人看不下去了,輕聲對王五說:“年輕人,要尊重學者,先讓人家講完啊。”王五卻不以爲然地說:“我就是想說嘛,我有自己的想法爲什麼不能說。”就這樣,原本一場好好的講學被王五攪得混亂不堪。
事後,人們紛紛指責王五的行爲,說他不懂得尊重和謙遜。而王五卻覺得自己只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沒什麼錯。但他沒有意識到,他的多嘴多舌不僅擾亂了秩序,還讓大家失去了一次好好聆聽和學習的機會。
其實在歷史上,也有類似因爲多嘴多舌而惹出麻煩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朝代,一些臣子因爲在朝堂上不恰當的多言,而觸怒了皇帝,給自己招來災禍。
這件事也讓我們明白,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認真傾聽他人的話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我們不能像王五一樣,不分場合地多嘴多舌,否則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說話要有分寸,要懂得在合適的時機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一味地隨意亂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避免因爲言語不當而引發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
多嘴多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