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嘆息

成語拼音

è wǎn tàn xī

扼腕嘆息成語解釋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發出嘆息的聲音。形容十分激動地發出長嘆的情態。

典故出處

晉·王隱《晉書·劉錕傳》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長嘆者也。”

成語典故

他這麼快就離開了,真令人扼腕嘆息。

成語造句

面對他因爲一時的失誤而錯失良機,最終導致全盤皆輸的結局,大家都扼腕嘆息。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令人扼腕嘆息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傑出的將領叫李牧。他長期駐守北方抵禦匈奴,憑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智慧,多次成功擊退匈奴的進犯,使得邊境地區得以安寧。然而,李牧的輝煌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當時的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竟然懷疑李牧有謀反之心,於是下令撤了李牧的兵權。李牧一心爲國,對這樣的無端猜忌感到無比悲憤,但他依然選擇服從王命。失去李牧的趙國軍隊,戰鬥力大幅下降,匈奴趁機再次侵擾邊境,百姓苦不堪言。而秦國也趁此機會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趙國形勢危急。 儘管趙國的一些大臣們極力勸說趙王重新啓用李牧,但趙王卻固執己見。最終,趙國在秦國的攻擊下逐漸走向衰落,直至滅亡。當人們回顧這段歷史時,無不爲李牧的遭遇扼腕嘆息。他本可以繼續爲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卻因爲無端的猜忌而被棄用,這不僅是李牧個人的悲哀,更是趙國的巨大損失。 後來的許多朝代,也都有類似李牧這樣的人物,他們才華橫溢、忠誠報國,但卻因爲各種複雜的原因未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最終成爲歷史的遺憾。這些故事都讓後人在回顧時,不禁扼腕嘆息,感慨命運的無常和世事的複雜。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中吸取教訓,珍惜人才,避免因爲無端的猜疑和錯誤的決策而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扼腕嘆息-成語圖片

扼腕嘆息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