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一勸百

成語拼音

fá yī quàn bǎi

罰一勸百成語解釋

處罰一個人以懲戒衆人。

典故出處

唐·韓愈《誰氏子》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不晚耳。”李漢注引《中說》牡如晦問政,子曰‘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衆。’”

成語典故

臣知已事不諍,然異時或有此比,要須有司論報,罰一勸百,孰不甘心。★宋·歐陽修《新唐書》

成語造句

對於違規行爲必須嚴肅處理,以起到罰一勸百的作用,讓其他人不敢再犯。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法律的執行一直是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國家的君王希望能夠通過有效的手段來維持社會的秩序和公正。 有一次,國家中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盜竊案件。一名小偷潛入了王宮,偷走了不少珍貴的寶物。君王得知後大怒,立刻下令要嚴懲這名小偷。負責此案的官員經過一番調查和審訊,最終確定了小偷的身份並將其捉拿歸案。 在審判小偷的過程中,君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僅僅懲罰這一個小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通過這個案件起到警示其他人的作用,以防止類似的犯罪再次發生。於是,君王決定採用一種特殊的懲罰方式。 當小偷被帶到王宮前接受審判時,君王當着衆多百姓的面宣佈了對他的懲罰。除了常規的刑罰外,君王還下令讓小偷在城中示衆一段時間,讓所有人都能看到他的下場。並且,君王還藉此機會向百姓們強調了盜竊行爲的嚴重性以及違反法律的後果。 這種做法果然起到了效果。百姓們看到小偷受到如此嚴厲的懲罰,心中都對法律產生了敬畏之情。一時間,社會上的盜竊等犯罪行爲大大減少,秩序明顯得到了改善。 通過這個事件,君王成功地做到了“罰一勸百”。他以一個小偷的懲罰爲例子,警示了廣大的民衆,讓他們明白違法的後果是不可承受的。這種做法不僅維護了法律的威嚴,也爲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正如《羣書治要·新語》中所說:“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君王通過恰當的懲罰方式,讓百姓們自覺地遵守法律,從而達到了以法治國的目的。而“罰一勸百”的策略,也成爲了後世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參考,提醒着後來的統治者們,在執法時要注重其警示和教育意義,通過個別案例來引導整個社會的風氣和行爲規範。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許多明智的統治者都懂得利用合適的手段來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公正,通過對少數人的懲罰來勸誡大多數人,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這種智慧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價值,也爲我們今天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啓示。

罰一勸百-成語圖片

罰一勸百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