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弦更張
成語拼音
- gǎi xián gēng zhāng
改弦更張成語解釋
-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典故出處
- 《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成語典故
-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叫董仲舒,廣州(今河北棗強東)人。他學習非常用功,整天埋頭在書房裏學習,書房附近的園圃,兩三年都顧不上看一看。後來,他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 當時,漢武帝劉徹舉賢良文學之士,請他們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董仲舒說:漢朝繼秦而立,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經陳舊不堪,沒法使音調和諧了,必須把它解下來,更換新弦,然後纔可彈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後才能把事情辦好。應當更換琴絃而不換,就是第一流的音樂家也彈不出優美的音調來;應當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賢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創造令人滿意的政績。 董仲舒還向漢武帝建議:“諸不在六藝(即《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些,都爲漢武帝所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爲正統的先聲。
成語造句
-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需要改弦更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其政治局勢複雜多變。這個國家原本奉行着一套古老而傳統的政策,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套政策逐漸顯露出諸多弊端。
當時的朝堂之上,有一位智慧超羣的大臣名叫張睿。張睿敏銳地察覺到國家正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如果繼續沿着舊有的道路前行,恐怕會陷入困境。他多次向國王進言,闡述自己對當前局勢的看法和改革的必要性。
然而,國王卻猶豫不決,一方面擔心改革會引發動盪,另一方面又對舊有制度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感。張睿並未因此而放棄,他不斷收集各種證據和事例,試圖說服國王。
終於,在一次重要的朝會上,張睿當着滿朝文武的面,慷慨激昂地陳說利害。他列舉了周邊國家因積極改革而變得強大的例子,又指出國內因爲舊政策而導致的種種問題,如民生凋敝、經濟停滯、社會矛盾激化等。
國王在張睿的懇切言辭下,終於意識到改革已勢在必行。於是,他決定聽從張睿的建議,對國家的政策進行全面的調整和改變。這就如同樂器上的琴絃,原本的曲調已經不適應現狀,需要改弦更張,重新彈奏出符合時代的樂章。
在張睿的主導下,國家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們改革了農業政策,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提高農業產量;加強了商業貿易,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整頓了吏治,選拔了一批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員。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國家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國家的實力也日益增強。周邊國家對這個國家的變化感到驚訝和欽佩,紛紛前來交流和學習。
而張睿也因爲他的遠見卓識和堅定決心,成爲了國家的功臣,被人們銘記和讚頌。這個國家的改弦更張,不僅爲自己贏得了未來,也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啓示。它告訴我們,在面對變化和挑戰時,要有勇氣和智慧去打破舊有的束縛,去探索和嘗試新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前進,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改弦更張-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