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步改玉
成語拼音
- gǎi bù gǎi yù
改步改玉成語解釋
- 步:古代祭祀時祭者與屍相距的步數,以地位排列。改變步數,改換玉飾。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
典故出處
- 《左傳·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將以璵璠(君所配玉)斂,仲梁懷弗與,曰:‘改步改玉。’”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魯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到東野視察回來,還沒有到家就死在路上。家臣陽虎將璵璠與季平子一起入殮,仲梁懷不同意,他認爲該改步改玉了,因爲昭公已去,現在是定公執位,所以要改變制度了。
成語造句
- 在時代的變遷中,禮儀制度也發生了變化,可謂是改步改玉,與過去有了很大不同。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有一個小國名爲蔡國,蔡國的君主蔡桓侯一直試圖在這混亂的局勢中保持自己國家的地位和尊嚴。
當時,強大的楚國日益崛起,對周邊小國形成了巨大的威脅。蔡桓侯深知楚國的野心,整日憂心忡忡。爲了能與楚國保持一定的平衡,蔡桓侯決定與其他一些小國結盟。
然而,局勢的發展超出了蔡桓侯的預料。楚國對蔡國等小國的行動極爲不滿,決定對蔡國發動攻擊。楚國的軍隊如潮水般涌來,蔡國的士兵們雖然奮勇抵抗,但終究難以抵擋楚國的強大攻勢。
蔡桓侯無奈之下,只能帶領着臣民們逃離自己的國家。在逃亡的過程中,蔡桓侯深感自己的國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榮華富貴、威嚴權勢都已不復存在,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和未來。
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裏,蔡桓侯意識到自己以前的許多做法和觀念都需要改變。就如同“改步改玉”這個成語所表達的那樣,隨着身份和環境的變化,行爲和禮儀也應該相應地做出調整。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種種決策,明白了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規。
蔡桓侯決定放下過去的架子,與臣民們同甘共苦,努力尋找新的生存之道。他們四處流浪,尋找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蔡桓侯學會了謙遜和堅韌,他帶領着臣民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最終,蔡桓侯和他的臣民們在一個偏遠的地方安定了下來。雖然生活艱苦,但他們卻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團結和力量。蔡桓侯明白,只有適應變化,不斷改變自己,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而“改步改玉”這個成語,也正是從這樣的歷史背景中流傳下來。它提醒着人們,當所處的環境和身份發生改變時,就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爲和觀念,以適應新的情況。就像蔡桓侯一樣,在困境中學會改變和成長,才能迎來新的希望和機遇。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道理始終熠熠生輝,引導着人們在不同的境遇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改步改玉-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