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替代的34个成语

相互替代的34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与相互替代或有类似含义相关,它们展现了不同情境下的替换、取代或更替等情况。

暗度陈仓

成语拼音

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解释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典故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成语典故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成语造句

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在暗中筹划,准备暗度陈仓,实现自己的计划。

成语故事

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被迫前往汉中。汉中地势险要,但刘邦的将士们大多来自东方,他们渴望回到故乡,对身处汉中感到十分不满。 刘邦深知此时不宜与项羽正面冲突,他采用了谋士张良的计策,烧毁了从汉中进入关中的栈道,向项羽表明自己没有东进的意图,以此来麻痹项羽。 然而,刘邦的心中一直有着东进争夺天下的志向。他暗中派遣韩信训练士卒,积极筹备东进之事。 韩信仔细分析局势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暗度陈仓。陈仓是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难以突破,但韩信发现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小道,可以绕过陈仓的正面防线。 在一个夜晚,韩信带领着精锐部队悄悄出发,沿着那条小道秘密行军。当他们迂回到陈仓背后时,守关的敌军完全没有预料到。韩信指挥部队迅速发动攻击,一举突破了陈仓防线。 此时,关中的敌军还沉浸在刘邦不会东进的假象之中,被韩信的突然袭击打得措手不及。刘邦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大片地区。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这一重要事件,“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汉王从之,乃遂行。” 刘邦通过暗度陈仓这一妙计,成功地打破了项羽对他的封锁,为争夺天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后,刘邦的势力逐渐壮大,与项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霸之战。暗度陈仓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暗中进行活动,达到某种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成为了智慧和谋略的象征,提醒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要善于寻找机会,运用巧妙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代人受过

成语拼音

dài rén shòu guò

成语解释

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典故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各省系军阀慑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过,曹辊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成语典故

在普救寺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书信来往,频频幽会,给老夫人觉察了,老夫人把红娘叫去问话,红娘不说实情,老夫人就惩罚红娘,红娘凭着智慧,终于让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成语造句

他心地善良,经常代人受过,默默地承受着本不属于他的责罚。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李明,一个叫张华。李明为人善良正直,但家境贫寒;张华则家境富裕,但性格有些自私和懦弱。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个外地商人,带着许多珍贵的货物。张华看到这些货物后,心生贪念,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商人的住所,偷走了一些贵重物品。然而,他在离开的时候不小心留下了一个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第二天,商人发现货物被盗,十分气愤,便报了官。官府的人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了张华留下的玉佩,顺藤摸瓜找到了张华。 张华害怕受到惩罚,于是他想到了李明。他找到李明,哭诉着说自己是一时糊涂,求李明帮他顶罪,还承诺会给他一大笔钱来改善生活。李明心地善良,又念及和张华的友情,犹豫再三后竟然答应了张华。 于是,李明被官府抓走,代张华受过。他在牢中受尽了折磨,但始终没有说出真相。而张华则拿着那笔钱,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明的遭遇引起了一位智者的注意。这位智者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十分同情李明,他决定帮助李明。智者四处奔走,收集证据,终于找到了能证明李明清白的线索。他将这些证据呈给了官府,官府经过重新审查,发现了真相。 最终,李明被无罪释放,张华则被绳之以法。李明感慨万千,他意识到自己的善良被人利用,差点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代人受过有时候并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同时,也告诫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不要试图让别人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否则最终会自食恶果。就如同《论语》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和善良,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代人捉刀

成语拼音

dài rén zhuō dāo

成语解释

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生性多疑的曹操在会见匈奴的使者时,为了显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让一表人才的崔季珪装成他接见,自己则扮成武士提着刀站在床头。会见完毕就命间谍问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说床头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成语造句

他自己文笔不行,却总是喜欢代人捉刀,帮别人写一些文章。

成语故事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崔琰的名士。他相貌堂堂,气质不凡,而且颇具才华和见识。 当时,曹操刚刚崛起,急需人才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崔琰便被曹操招致麾下,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之一。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拜见曹操。曹操自觉容貌不够威严,不足以震慑匈奴使者,便心生一计。他让崔琰假扮自己,而自己则扮作侍卫站在一旁。崔琰身材高大魁梧,穿上曹操的服饰后,更显得威风凛凛。 匈奴使者拜见完毕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对“曹操”的印象。使者回答说:“魏王固然仪表堂堂,但是他身旁那个捉刀的侍卫,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啊!”曹操听后,对这个使者的洞察力深感佩服,同时也对崔琰的表现十分满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崔琰的命运却发生了转折。他因为一些言论得罪了曹操,最终被曹操赐死。尽管崔琰的结局令人惋惜,但他代人捉刀的这段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崔琰为曹操代人捉刀,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同时也凸显了曹操的多谋善变。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不断提醒着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交织中,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我们可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明白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要珍惜那些忠诚和勇敢的品质。如今,“代人捉刀”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替别人做事或替别人写文章等情况,它承载着那段历史的记忆和教训,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李代桃僵

成语拼音

lǐ dài táo jiāng

成语解释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典故出处

古乐府诗《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深相待,兄弟还相忘。”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官,立即悬赏缉拿。  赵家忠实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才会停止搜捕,赵氏嫡脉才能保全。程婴的妻子此时正生一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了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杵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杵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很,放松了警戒。在忠臣韩厥的帮助下,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已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贼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大仇。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陈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成语造句

在面对危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李代桃僵,用自己去保护他人。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性格沉稳,颇受国人敬重;小儿子聪明伶俐,但性格中带着几分狡黠。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君的身体日渐虚弱,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小儿子觊觎着国君之位,一心想要除掉自己的哥哥,以确保自己能够顺利继位。于是,他开始策划各种阴谋诡计。 在一次外出狩猎中,小儿子暗中买通了一些随从,让他们在狩猎过程中制造混乱,然后趁乱对大儿子放冷箭。大儿子毫无防备,被射中后生命垂危。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儿子的一位忠实侍从挺身而出,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射向大儿子的后续箭矢,自己却身受重伤。 这位侍从知道,如果大儿子就此死去,卫国必将陷入混乱。于是,他决定代替大儿子承受这一切后果,他就是那位李代桃僵之人。他伪装成大儿子的模样,故意出现在众人面前,让小儿子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了。小儿子看到“死去”的哥哥,满心欢喜,以为从此再无阻碍。 而真正的大儿子则被秘密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得到了救治。最终,大儿子恢复了健康。当他得知侍从为了他所做出的牺牲后,感动不已。 后来,大儿子在一些忠臣的帮助下,揭露了小儿子的阴谋,成功登上了国君之位。他铭记着侍从的恩情,给予了侍从的家人极高的荣誉和赏赐。 这个故事就如同“李代桃僵”这个成语所表达的那样,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去保全更重要的人或事。就像那位勇敢的侍从,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大儿子的平安,确保了卫国的稳定和安宁。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闪耀着光辉,成为了人们传颂和敬仰的典范。

滥竽充数

成语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成语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典故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成语造句

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却在那个团队里滥竽充数,最终还是被发现了。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非常喜爱音乐,尤其喜欢听竽的合奏。他觉得众多竽一起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气势磅礴,十分动听。 于是,齐宣王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竽乐队,经常让他们在宫廷中演奏。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许多善于吹竽的人都纷纷来到齐国,希望能加入乐队,享受优厚的待遇。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其实他根本不会吹竽,但是他看到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就动起了歪脑筋。他心想:“这么多人一起吹竽,我只要装装样子,应该不会被发现。”于是,南郭先生也跑去应聘。 当齐宣王面试他的时候,南郭先生装作很专业的样子,拿着竽比划着动作,还摆出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齐宣王看到他这副模样,就误以为他是个技艺高超的乐师,毫不犹豫地让他加入了乐队。 从此,南郭先生就混在乐队里,跟着大家一起演奏。每次演奏时,他都假装很卖力地吹着竽,实际上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靠着滥竽充数,在宫廷里过着舒适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他与父亲不同,他更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下令让乐队的乐师们一个一个地单独为他演奏。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慌了神。他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吹竽,一旦单独演奏,肯定会露馅。他整天提心吊胆,思考着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终于,在要单独演奏的那一天,南郭先生实在没有办法了,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继续滥竽充数下去,只好悄悄地收拾行李,趁着夜色逃离了齐国。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成为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它告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真才实学,不能靠欺骗和伪装来获取利益。就如同《礼记·中庸》中所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们应该踏实努力,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成功,而不是试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蒙混过关。否则,最终只会像南郭先生一样,落得个狼狈逃窜的下场。

取而代之

成语拼音

qǔ ér dài zhī

成语解释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典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成语典故

楚国末年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叔项梁学习剑术,项羽却豪言壮语地说要学习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就教他兵法。项梁杀了人,他们逃到吴中,秦始皇东游会稽山路过吴中,项羽远远观望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成语造句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现,最终在公司里取而代之,成为了部门的新领导。

成语故事

在秦末汉初之际,风云变幻,英雄辈出。 有一个年轻人名叫项羽,他身材高大魁梧,力能扛鼎,英勇非凡。项羽自幼胸怀大志,对秦朝的暴政心怀不满。 当时,秦始皇出巡,其浩浩荡荡的队伍和威严的气势令人震撼。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人群中观看。当项羽看到秦始皇的车架时,他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无畏勇气。 随着秦朝的统治越发残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反抗。项羽和项梁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加入到了反秦的大潮中。他们在战斗中屡战屡胜,项羽的威名也逐渐远扬。 在一系列的征战中,项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率领着楚军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为推翻秦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较量。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他也有着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等缺点。最终,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重重围困。 面对绝境,项羽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豪言壮志,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无奈。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无力回天。在四面楚歌中,项羽带着残部突出重围,却在乌江边挥剑自刎,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项羽虽然未能实现“取而代之”的目标,但他的英雄气概和传奇故事却流传千古,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雄心壮志固然重要,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智慧、策略和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偷合取容

成语拼音

tōu hé qǔ róng

成语解释

奉承迎合别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同“偷合苟容”。

典故出处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偷合取容,以至圽身。”

成语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逐步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大将白起与王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白起用兵如神威震天下,后因不能迎合秦王与范雎被逼自杀。王翦则在统一大功告成时偷合取容,告老还乡,被秦王封为武成侯,安享天年。

成语造句

他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合取容,实在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偷合取容”这个成语。 此人名为张孟谈,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当时晋国的政权被智、韩、魏、赵四家大夫所掌控,而智氏一族最为强大。智伯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畏惧智伯的势力,选择了顺从,唯有赵家坚决不从。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围困赵家于晋阳。 赵家危在旦夕,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前往韩、魏军营中游说。张孟谈深知韩、魏两家也担忧智伯日后会对他们不利,于是巧言令色,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谋略,成功地说服韩、魏两家反过来与赵家结盟。最终,三家联合打败了智伯,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然而,在这之后,张孟谈却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虽然帮助赵家取得了胜利,但也引起了其他几家的嫉妒和猜疑。为了避免日后可能面临的灾祸,他决定急流勇退,向赵襄子提出辞官归隐。赵襄子极力挽留,但张孟谈去意已决,他说:“臣之功,偷合取容,今见功而身死,臣所不愿也。”就这样,张孟谈离开了朝堂,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张孟谈的这种行为,正是“偷合取容”的体现。他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不惜迎合时势,见风使舵。虽然他在关键时刻为赵家立下了大功,但他也深知这种功劳可能会为自己带来祸端。他的选择虽然看似明智,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和残酷。 历史上像张孟谈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在权力和利益的争斗中,往往会选择“偷合取容”的方式来保全自己。这种行为或许能够让他们在一时获得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失去更多。因为真正能够被历史铭记和尊重的,往往是那些坚守原则、敢于担当的人。而“偷合取容”者,终究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虽曾风光一时,却难以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印记。我们应当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在面对抉择时,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做“偷合取容”之人。

偷媚取容

成语拼音

tōu mèi qǔ róng

成语解释

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典故出处

唐·张鷟《朝野佥载·张岌》:“并偷媚取容,实名教之罪人也。”

成语典故

唐朝武周时期,官场腐败,到处是偷媚取容的人,最为典型的是张岌为了取悦武则天的情人薛师和尚,亲自拿着黄绢跟随薛师之后,遇到薛师要上马时就匍匐在地当马镫。还有侍御史郭霸亲自品尝来俊臣的粪便,宋之问为张易之捧便桶等等。

成语造句

他为了获取利益,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偷媚取容,实在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宫廷之中,有一位名叫张华的臣子。他本有着不错的才能,然而,他却渐渐迷失在了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之中。 当时的朝堂局势复杂,张华看到一些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皇帝的宠信,心中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不再专注于为国为民办实事,而是一心想着如何去迎合皇帝的喜好,以此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张华开始仔细观察皇帝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到可以讨好皇帝的突破点。他发现皇帝喜欢华丽的辞藻和阿谀奉承的话语,于是便苦练口才,将自己的言语变得如蜜一般甜腻。每次面见皇帝,他都会用尽各种赞美之词,让皇帝龙颜大悦。 有一次,皇帝提出了一个并不明智的决策,许多大臣都直言进谏,指出其中的弊端。然而张华却看到了这是一个讨好皇帝的绝佳机会,他不但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反而对皇帝的决策大加赞扬,说这是多么英明神武的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通过这种偷媚取容的方式,的确获得了皇帝更多的信任和宠爱,他的官职也不断攀升。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引起了其他正直大臣的不满和唾弃。 然而,张华却不以为意,依旧沉浸在自己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荣耀之中。他甚至开始利用自己的地位打压那些曾经直言进谏的大臣,使得朝堂之上的风气变得越来越糟糕。 但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突然。后来,国家遭遇了一场重大的危机,需要有真正有才能和智慧的人站出来解决问题。而张华,由于长期沉醉于偷媚取容,早已丧失了应对危机的能力。最终,国家陷入了困境,而张华也遭到了众人的批判和指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张华的故事成为了一个警示。他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偷媚取容的丑陋和危害,也让人们明白,只有凭借真正的才能和品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的足迹。那些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人,最终都将自食恶果。

偷梁换柱

成语拼音

tōu liáng huàng zhù

成语解释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

成语典故

贾宝玉犯了疯病,贾母为了给他的健康,让他结婚冲喜。他钟情于林黛玉,而林黛玉此时重病缠身。凤姐想了一个偷梁换柱的主意,表面答应宝玉娶黛玉,而实际让他娶薛宝钗。在他们结婚的当天夜里,林黛玉孤苦伶仃地死在潇湘馆。

成语造句

在这场商业竞争中,他使出了偷梁换柱的手段,试图用次品来替换优质产品,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国王年老体弱,决定在众多王子中挑选一位继承人。大王子英勇善战,二王子足智多谋,三王子则阴险狡诈。 三王子一心想要登上王位,但他深知自己在才能和声望上都比不上两位兄长,于是便心生一计。他开始在宫廷中笼络人心,与一些心怀叵测的大臣勾结。 有一天,国王病重,他召集王子们到床前交代后事。三王子见时机已到,便偷偷地与他的党羽商量了一个计划。他们趁着夜深人静,潜入王宫的宝库,将象征着王位继承的重要信物——一根珍贵的权杖偷了出来。然后,他们找了一根几乎一模一样的权杖进行替换,完成了这个偷梁换柱的举动。 不久后,国王驾崩,宫廷陷入混乱。在商议继承之事时,三王子得意洋洋地拿出那根“权杖”,声称自己是国王指定的继承人。大王子和二王子虽然感到疑惑,但一时间也拿不出证据反驳。 然而,宫廷中有一位忠诚而睿智的老臣,他对三王子的为人十分了解,觉得此事必有蹊跷。他暗中展开调查,最终发现了三王子偷梁换柱的阴谋。他赶紧将此事告知了大王子和二王子。 大王子和二王子非常愤怒,他们联合起来,带领支持者与三王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三王子的阴谋被揭露,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大王子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威望,成为了新的国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偷梁换柱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也许能得逞一时,但终究会被识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如《左传》中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和诚信,通过正当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偷鸡盗狗

成语拼音

tōu jī dào gǒu

成语解释

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同“偷鸡摸狗”。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每日却自和西门庆在楼上任意取乐,却不比先前在王婆房里,只是偷鸡盗狗之欢,如今家中又没人碍眼,任意停眠整宿。”

成语典故

西门庆窜通王婆勾引潘金莲,被郓哥看破,武大郎亲自捉奸,被西门庆一脚踢倒。王婆指使潘金莲用砒霜药死武大郎,并一把火烧了尸体。用不着像偷鸡盗狗般的偷情,于是明目张胆地同居起来,结果被武松回来杀死。

成语造句

他整天不务正业,和一些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干些偷鸡盗狗的事,让家人十分失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 张三和李四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总想着不劳而获。他们看到别人家的鸡养得肥肥壮壮,就心生邪念。一天深夜,两人偷偷摸摸地潜入了一户人家的院子,准备偷鸡。他们轻手轻脚地靠近鸡窝,正打算下手的时候,突然一只狗叫了起来。两人吓得惊慌失措,赶紧逃跑,结果慌乱中不仅鸡没偷到,还摔了好几跤。 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觉得是那只狗坏了他们的好事。过了几天,他们又商量着去偷另一家的鸡,并且决定先把那家的狗解决掉。他们准备好了一些食物,里面偷偷下了药,然后将食物扔给了那只狗。狗吃了食物后不久就昏睡过去了,张三和李四得意洋洋,以为这次肯定能成功得手。 他们顺利地进入鸡窝,抓到了几只鸡。然而,正当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主人家被鸡的动静惊醒了。主人大喊抓贼,邻居们也纷纷被惊动,张三和李四被当场抓住。 这件事情很快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对他们的行为纷纷摇头叹息。有人引用历史上的典故说:“古往今来,那些偷鸡盗狗之辈从来都没有好下场,他们为了一点小利就违背道德和法律,最终只会自食恶果。”张三和李四在众人的指责下,羞愧难当。 经过这次教训,张三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于是决定改过自新,找一份正经的工作。而李四却依然不知悔改,继续做着偷鸡盗狗的勾当。不久后,李四因为再次行窃被官府抓住,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而张三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他时常想起自己曾经的荒唐行为,也感慨万分。他明白,只有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从此,小镇上少了两个偷鸡盗狗的人,多了一个努力生活的张三。这个故事也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一时的私欲去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情,否则必将自食其果。要秉持正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移花接木

成语拼音

yí huā jiē mù

成语解释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典故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成语典故

从前有个花匠辛苦一年赚不到什么钱,一天他突发奇想,他把两种普通花的枝条嫁接起来培育出一种漂亮的花,卖了一个好的价钱。因此赚了不少钱。他高兴得在外边拼命喝酒,别人趁他醉酒从他口中探出他移花接木的秘密。第二年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成语造句

他用巧妙的手段进行了移花接木,将原本属于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陆谦的人,他心思狡诈,善于权谋之术。 当时,在一个繁华的城镇里,有一位富有的商人,他拥有大量珍贵的宝物和财富。陆谦对这些财富觊觎已久,一心想要将其占为己有。 商人有一个独生女,生得美丽动人且聪慧善良。陆谦心生一计,他开始有意接近商人的女儿,用尽各种花言巧语赢得了她的信任和好感。 一段时间后,陆谦编造了一个谎言,说自己在远方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因为一些复杂的情况暂时无法取到,需要借助商人的一些资金来解决问题,等事成之后会加倍奉还。商人的女儿被他所迷惑,说服父亲拿出了大量的钱财交给陆谦。 然而,陆谦拿到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商人得知真相后,气急攻心,一病不起。而此时,陆谦却用这笔钱买通了一些官员,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官职。 后来,商人的女儿四处寻找陆谦,终于找到了他。但陆谦却矢口否认拿过钱,还污蔑商人的女儿诬陷他。商人的女儿悲愤交加,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一位正直的官员得知了此事,他开始暗中调查陆谦。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掌握了陆谦的罪证。在公堂上,面对确凿的证据,陆谦无法再狡辩。最终,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那位商人的女儿,在经历了这场磨难后,也变得更加坚强和聪慧。她明白了人心的险恶,也懂得了在面对复杂的人和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陆谦的这种行为,就如同移花接木一般,将别人的财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转移到自己手中。这个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以免遭受类似的损失和伤害。同时,也告诫那些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人,最终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正如古人云:“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越俎代庖

成语拼音

yuè zǔ dài páo

成语解释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典故出处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语典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成语造句

领导安排工作应该各司其职,而不是随意越俎代庖,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和有序进行。

成语故事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部落,部落首领名为唐尧。唐尧非常有才能且心地善良,他带领着部落的人们辛勤劳作,努力生活,整个部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当时,唐尧手下有一个得力的臣子名叫许由。许由智慧过人,品德高尚,深受唐尧的器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尧觉得自己年事渐高,精力也大不如前,他开始考虑部落首领的传承问题。在他心中,许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认为许由有能力带领部落继续向前发展。 于是,唐尧找到许由,诚恳地对他说:“许由啊,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我现在年老体弱,难以再承担部落首领的重任。我希望你能接替我,成为新的部落首领,带领大家继续前进。”许由听了唐尧的话,连忙摆手拒绝道:“首领,这万万不可啊。您已经把部落治理得很好了,我怎么能越俎代庖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位置,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实在不敢有非分之想。” 唐尧仍然不死心,继续劝说许由,但许由始终坚定地拒绝。许由认为,唐尧作为首领,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责,自己不能随意去取代。他更愿意在自己的位置上,为部落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唐尧见许由态度坚决,也只好作罢。 后来,许由为了避免唐尧再次提及此事,便离开了部落,隐居到了箕山之下。他在那里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不再过问世事。而唐尧最终也选择了另一位有才能的人来继承首领之位。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人们便用“越俎代庖”这个成语来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成语也不断提醒着人们要各司其职,不要随意越界行事,否则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正如许由所坚守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和谐有序地发展。在古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中,这种各司其职的观念也被广泛重视,它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即使在现代社会,“越俎代庖”的教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明白尊重他人职责和领域的重要性,避免不必要的干涉和冲突。

鱼目混珠

成语拼音

yú mù hùn zhū

成语解释

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典故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成语典故

从前,有个叫满意的人在一个处于蛮荒之地的不起眼的小铺子里,用所有的钱买了一颗大珍珠。回到家后,他把大珍珠放进一个特意制作的盒子里,好好地收藏起来。只有在过年时,他才拿出来给一些朋友看。满意有个叫寿量的邻居,家里藏有一颗祖传的大珍珠,常想拿出来和满意比一比。可祖宗有遗训,不可轻易示人,只好作罢。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看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药,可病情仍不见好转。一日,街上来了一个据说能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游方郎中。两家人分别将其请到家中,郎中看完病后,说此病需要以珍珠粉来合药,才能彻底治愈。他留下一个方子,便匆匆走了。可是满意怎么也舍不得残损那颗稀世珍珠,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其他的药;而寿量则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后来郎中得知满意并未服用珍珠粉,前去一看,发现他的珍珠的确是稀世之宝。而郎中一看寿量的珍珠就说:“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以鱼目混充珍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呢?”。

成语造句

市场上有一些不良商家用假冒伪劣商品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集市,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集市中有一个卖珍珠的商人,他的珍珠颗颗晶莹剔透、圆润光泽,品质上乘,深受人们喜爱。然而,有一天,一个心怀不轨的小商贩看到了卖珍珠商人的成功,心中生出了嫉妒和贪婪。 这个小商贩从其他地方弄来了一些外表与珍珠相似的鱼目,他将这些鱼目混在真正的珍珠之中,然后在集市上摆起了摊。一开始,人们并没有察觉到异样,因为这些鱼目在外表上看起来和珍珠确实有几分相似。 有一位富人路过小商贩的摊位,他被那些看似漂亮的“珍珠”所吸引。小商贩看到富人感兴趣,便开始天花乱坠地吹嘘自己的“珍珠”如何如何珍贵,如何如何难得。富人被他的话所迷惑,竟然花了大价钱买下了那堆混有鱼目的“珍珠”。 不久之后,富人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那些所谓的“珍珠”根本不是真正的珍珠,只是一些不值钱的鱼目。他愤怒不已,找到了那个卖珍珠的商人,指责他欺骗自己。卖珍珠的商人感到十分冤枉,经过一番解释和调查,真相终于大白。 人们知道了小商贩鱼目混珠的恶劣行为,都对他嗤之以鼻,他的声誉也一落千丈。而那位真正卖珍珠的商人,依然凭借着自己优质的珍珠在集市上继续经营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像那个小商贩一样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试图用虚假的东西去冒充真实的东西来欺骗他人。这样的行为最终会被揭露,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就如同《礼记·聘义》中所说:“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无法被虚假所掩盖的,我们应该秉持着真诚和正直,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辨别真假,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免像那位富人一样遭受损失。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公正、有序地发展。

指鹿为马

成语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成语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故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成语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造句

在那场混乱的会议中,他竟然公然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让人十分气愤。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赵高身为丞相,掌握着朝廷的大权。赵高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篡夺皇位,但他又担心朝中大臣们不服。 有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秦二世,然后故意大声说道:“陛下,臣献给您一匹马。”秦二世一看,笑着说:“丞相你莫非糊涂了,这明明是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却面不改色地坚持说:“这就是一匹马,陛下您如果不信,可以问问诸位大臣。” 朝堂上的大臣们都被赵高这一举动惊呆了,他们心中都明白赵高的意图。一些胆小怕事、阿谀奉承的大臣立刻附和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而一些正直的大臣则坚定地说这是鹿。 退朝后,赵高便暗中记下那些说是鹿的大臣,不久之后就找各种理由将他们一一迫害。此后,朝中大臣们对赵高更加畏惧,没有人再敢公然违抗他。 赵高通过“指鹿为马”这一手段,成功地试探出了大臣们对他的态度,也为他进一步篡夺皇位铺平了道路。然而,他的倒行逆施最终引发了民怨沸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在历史的记载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详细描述了这一事件,它成为了后人评判赵高奸诈阴险的重要依据。“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它提醒着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被权势和利益所左右,勇于坚持真理。同时,也警示着统治者要任用贤能、公正治国,否则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

包办代替

成语拼音

bāo bàn dài tì

成语解释

指应该和有关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旁人参与。

典故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三媒婆真是包办代替的老祖宗,可真是把人坑害死了。”

成语典故

我们工作同志作好参谋,不要指手划脚,包办代替。★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四章

成语造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应过度干涉,事事包办代替,而应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和犯错,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会独立和成长。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李伯的老人。李伯有一个儿子,名叫李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华到了该成婚的年纪。李伯一心想着要为儿子安排一门好亲事,他觉得自己有着丰富的经验,一定能为儿子挑选到最合适的媳妇。于是,李伯不顾李华的想法和感受,开始四处托人说媒,自己包办起儿子的婚姻大事来。 李伯挑选的对象是村里一位家境殷实人家的女儿,名叫小翠。小翠长得也算端庄,但她和李华却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李华知道父亲的安排后,心里十分不情愿,他试图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自己去寻找心仪的伴侣。然而,李伯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他对李华说:“你还年轻,不懂这些,我都是为了你好,我选的肯定不会错。”就这样,在李伯的强硬态度下,李华无奈地与小翠成婚了。 婚后,李华和小翠之间总是显得有些生疏和尴尬。他们没有感情基础,生活中也时常出现矛盾和分歧。李华心中常常懊悔,觉得自己的婚姻被父亲包办代替,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机会。而小翠也感到委屈,她不明白为什么李华对自己总是不冷不热。 这件事传到了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耳中,老者找到李伯,对他说:“李伯啊,你可知古人云‘强扭的瓜不甜’,婚姻之事应该尊重年轻人自己的意愿,你这般包办代替,只会害了他们啊。”李伯听了,心中虽有触动,但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做错。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华和小翠的婚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压抑。李华整日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小翠也在这段不幸福的婚姻中备受折磨。 终于,李伯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做法是多么的错误。他后悔不已,明白了包办代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会给子女带来痛苦。他找到李华,流着泪说:“孩子,是为父错了,当初不该包办你的婚姻,害了你啊。”李华看着父亲,心中虽有埋怨,但也知道父亲是出于对自己的爱。 从那以后,李伯不再过分干涉子女的生活,而是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决定。而李华和小翠也在经历了这些事情后,慢慢尝试着去理解和包容对方,努力经营他们的婚姻。虽然他们的婚姻最终没能达到完美的状态,但他们都从这段经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他人不应包办代替。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也因此被人们铭记,成为了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的典型事例。

反客为主

成语拼音

fǎn kè wéi zhǔ

成语解释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典故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成语典故

心里正在为难,只听得那女子反客为主,让着说道尊客,请屋里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成语造句

在这场商业谈判中,原本处于劣势的乙方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出色的口才,竟然反客为主,掌握了主动权。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两个国家常年交战,分别是甲国和乙国。 甲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一直对乙国虎视眈眈。一次,甲国瞅准时机,突然发动大规模进攻,乙国仓促应战,节节败退,大片领土沦陷。甲国军队长驱直入,直逼乙国都城。 乙国国王心急如焚,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其中有一位大臣献策说,可以先假意投降,让甲国军队放松警惕,然后再寻找机会反击。国王无奈之下,只好采纳了这个建议。 于是,乙国派出使者向甲国表示愿意投降,并邀请甲国的将领和大臣们进城,举办盛大的宴会来庆祝。甲国将领们得意洋洋,以为大功告成,不疑有他,大摇大摆地进入了乙国都城。 在宴会上,乙国国王和大臣们殷勤款待甲国众人,不断地敬酒,让他们渐渐放松了戒备。酒过三巡之后,乙国国王突然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乙国士兵冲了出来,将甲国将领们团团围住。甲国将领们这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 乙国国王趁机发表演说,谴责甲国的侵略行为,并宣布乙国将奋起反抗,保卫自己的国家。乙国士兵们士气大振,在国王的带领下,对甲国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甲国军队因为将领被擒,群龙无首,顿时陷入混乱,被乙国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乙国成功地实现了反败为胜,不仅收复了失地,还乘胜追击,占领了甲国的一些领土。从此,乙国逐渐强大起来,而甲国则一蹶不振。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反客为主”的智慧。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乙国没有盲目硬拼,而是巧妙地运用策略,先让敌人占据主动,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突然反击,从而扭转了局势,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就如同《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曹操的争斗中,起初处于劣势,但通过不断地隐忍和谋划,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实现了反客为主,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都告诉我们,在复杂的局势中,要善于把握时机,灵活运用策略,才能实现反客为主,改变命运。

浑水摸鱼

成语拼音

hún shuǐ mō yú

成语解释

浑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典故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五其余那些人,有的是浑水摸鱼,乘机会弄个资格。”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场混乱的商业竞争中,有些不法商家企图浑水摸鱼,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动荡时期,有两个国家常年互相征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其中一个国家的将领名叫张华,他是一个富有智谋但也颇为贪婪的人。 有一次,两国在边境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僵持不下,战场上一片混乱。张华看到这种局面,心中忽然生出了一个主意。他发现由于战争的混乱,许多地方的管理都变得松懈。他想到了一个可以趁此机会获取私利的计划。 他悄悄地带领一队亲信士兵,脱离了主战场,佯装败退,引着敌军追击到了一片复杂的地形。敌军以为他们真的战败,便全力追击,结果陷入了困境。而张华这边则隐藏起来,等待时机。 在敌军陷入混乱的时候,张华瞅准了机会,带领士兵迅速出击,在混乱中抢夺了敌军大量的物资和财宝。他就像在浑水中摸鱼一样,趁着混乱的局面,大肆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并没有逃过自己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的眼睛。他们对张华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和愤怒,认为他这是在利用战争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损害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战争结束后,这些有识之士便将张华的所作所为上报给了国王。国王听后大怒,立刻下令将张华逮捕。张华最终为自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付出了代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复杂混乱的环境中,确实可能存在一些人想要浑水摸鱼,趁机谋取私利。但这种行为往往是不道德的,而且最终也可能会自食恶果。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不应该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就如同《论语》中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而不是像张华这样在浑水中摸鱼的小人。

鸠占鹊巢

成语拼音

jiū zhàn què cháo

成语解释

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

典故出处

《诗经·召南·鹊巢》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凭借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了原本属于别人的职位,这种行为无异于鸠占鹊巢。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广袤的森林。森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和谐相处,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领域。 在森林的一角,有一棵高大而粗壮的梧桐树,这棵梧桐树是喜鹊的家园。喜鹊们勤劳地搭建巢穴,精心布置着自己的小窝,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一只鸠鸟飞进了这片森林。鸠鸟看到了那棵梧桐树以及喜鹊们舒适的巢穴,心中顿时生出了贪念。它心想:“这么好的巢穴,我要是能占为己有该多好啊。”于是,鸠鸟开始打起了坏主意。 它趁着喜鹊们外出觅食的时候,偷偷地飞进了巢穴。鸠鸟在巢穴里东翻西找,把喜鹊们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当喜鹊们回来时,看到鸠鸟霸占了自己的巢穴,它们十分愤怒。喜鹊们纷纷向鸠鸟抗议,要求它离开。可是鸠鸟却厚着脸皮不肯走,还声称这巢穴现在是它的了。 喜鹊们无奈之下,只好去向森林中的其他动物求助。它们首先找到了聪明的狐狸,狐狸听了它们的遭遇后,摇了摇头说:“这鸠鸟确实太过分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强行把它赶走,这样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接着,喜鹊们又去找了威严的狮子,狮子虽然同情喜鹊们,但它也觉得这件事情不好处理,毕竟鸠鸟已经占据了巢穴。 喜鹊们感到非常绝望,它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一只睿智的老鹰飞了过来。老鹰了解了情况后,对喜鹊们说:“不要着急,我们可以想办法让鸠鸟自己离开。”老鹰想出了一个主意,它让喜鹊们在巢穴周围制造一些噪音和混乱,让鸠鸟感到不安。 喜鹊们按照老鹰的方法去做,它们在巢穴周围叽叽喳喳地叫着,还不时地撞击着梧桐树。鸠鸟被这突如其来的吵闹声吓得惊慌失措,它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混乱的环境。最终,鸠鸟不得不灰溜溜地飞走了,离开了它非法霸占的喜鹊巢穴。 从此,森林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喜鹊们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它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鸠占鹊巢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正如《诗经·召南·鹊巢》中所描述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也警示着人们,不能凭借不正当的手段去夺取他人的成果或利益,否则终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应当秉持正义和公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付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鸠占鹊巢-成语图片

鸠占鹊巢

冒名顶替

成语拼音

mào míng dǐng tì

成语解释

冒冒充,以假充真。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典故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成语典故

《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在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成语造句

他为了获取那份工作的机会,居然做出冒名顶替这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李明,一个叫张华。李明家境贫寒,但为人正直善良,勤奋好学,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张华则是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整天只想着不劳而获。 有一天,朝廷发布了一则告示,要在小镇上选拔人才到京城为官。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李明自然是积极准备,日夜苦读。而张华看到这个机会,心中却打起了歪主意。 选拔考试的那天,李明发挥出色,信心满满地离开了考场。然而,张华却偷偷找到了负责考试的官员,通过贿赂和欺骗,让官员把李明的成绩改成了他的名字。就这样,张华冒名顶替了李明,获得了去京城为官的机会。 李明得知这个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努力竟然会被别人这样轻易地窃取。他不甘心,决定去京城找张华理论。历经艰辛,李明终于来到了京城。 当他找到张华时,张华却矢口否认,还嘲笑李明不自量力。李明气愤不已,但他没有证据,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清正廉明的大臣。大臣听了李明的遭遇,觉得事有蹊跷,决定深入调查。 大臣通过查阅考试记录、询问相关人员,终于找到了张华冒名顶替的证据。真相大白后,张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革职查办。而李明则恢复了自己的身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冒名顶替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事件。比如在科举制度时期,就曾出现过一些人通过作弊、顶替等手段获取功名的现象。但最终,这些不正当的行为都被揭露和惩处。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和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妄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稳健。

偷安旦夕

成语拼音

tōu ān dàn xī

成语解释

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典故出处

三国魏·钟会《移蜀将吏士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俱碎。”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国家面临如此多的困难,有些人却还在为了个人私利偷安旦夕,实在令人痛心。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原本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国的君主渐渐变得昏庸无能,沉迷于酒色之中,对国家的政务置之不理。 周边的诸侯国看到卫国的君主如此堕落,纷纷起了觊觎之心。其中,强大的邻国晋国开始不断地侵犯卫国的边境,掠夺卫国的资源和土地。 卫国的大臣们心急如焚,纷纷向君主进谏,希望他能振作起来,整顿军备,抵御外敌。但这位君主却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暂时能够维持表面的和平,让他继续享受当下的安逸生活,其他的都不重要。 卫国的将军们虽然有心抵抗外敌,但由于君主不肯拨发足够的军费和物资,导致军队的装备陈旧,士兵们士气低落。 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国的军队越发肆无忌惮,他们步步紧逼,卫国的领土不断缩小。 卫国的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怨声载道,对君主的昏庸和无能感到愤怒和失望。 然而,卫国的君主依旧不为所动,他每天依旧过着偷安旦夕的生活,仿佛国家的危机与他毫无关系。 终于,在一次大战中,卫国的军队由于寡不敌众,被晋国打得落花流水。卫国的都城也被敌军攻破,君主沦为了阶下囚。 曾经繁荣昌盛的卫国,就这样因为君主的偷安旦夕,贪图一时的安逸,而走向了灭亡。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不能只顾眼前的安逸,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积极应对,否则就会像卫国的君主一样,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偷安旦夕,只能带来短暂的虚幻安宁,却无法避免最终的灾难。

偷东摸西

成语拼音

tōu dōng mō xī

成语解释

指小偷小摸。

典故出处

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那个弟子孩,不似好人,偷东摸西,打发他去了吧。”

成语典故

自小里偷东摸西,揣歪捏怪,胡行乱走,不老实。★明·无名氏《拨宅飞升》楔子

成语造句

他平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总是干些偷东摸西的勾当,最终被警察抓获。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名叫王五的年轻人。王五生性懒惰,不愿意通过辛勤劳作来获取生活所需,总是想着不劳而获。 起初,王五只是偶尔在集市上趁人不注意,偷拿一些不值钱的小物件。渐渐地,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频繁地偷东摸西。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带着许多珍贵的货物准备在此交易。王五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打起了坏主意。趁着夜色,他偷偷潜入富商居住的客栈,企图偷走那些贵重的物品。 然而,富商早有防备。他在房间周围安排了人手,王五刚一进入就被当场抓住。富商十分气愤,决定将王五送到官府治罪。 在公堂上,县令严厉地审问王五:“你为何要偷东摸西,做出这等违法之事?”王五低头不语,心中懊悔不已。 县令接着说道:“自古以来,盗窃之徒皆为世人所不耻。昔日梁上君子,因被主人感化而改过自新。而你却不知悔改,屡次犯案。”王五听后,深知自己的错误,泪流满面地说道:“大人,我知错了,今后一定重新做人,再也不偷东摸西了。” 县令见他有悔改之意,便从轻发落,给予他一定的惩罚,并责令他日后必须靠自己的劳动谋生。 王五经过这次教训,终于痛改前非。他开始努力找工作,凭借自己的力气在码头搬运货物,虽然辛苦,但却过得心安理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偷东摸西的行为终不可取,只有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劳动,才能过上真正安稳和有尊严的生活。

偷工减料

成语拼音

tōu gōng jiǎn liào

成语解释

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做工作要认真负责,决不能偷工减料,马马虎虎。

成语造句

建筑工人应该秉持职业操守,绝不能为了追求速度和利润而偷工减料,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临阳镇的地方,以其繁荣的建筑业而闻名。镇上有两个主要的建筑工坊,分别由赵掌柜和钱掌柜掌管。 赵掌柜为人正直诚信,对待每一个建筑项目都兢兢业业,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他挑选材料时,总是挑选上乘的木材、石料,绝不以次充好。施工过程中,他要求工匠们严格按照标准和工艺进行操作,哪怕是一个细微的环节也不容有丝毫马虎。 而钱掌柜则一心只想着如何赚取更多的利润。有一次,城里的富商决定修建一座豪华的府邸,同时邀请了赵掌柜和钱掌柜来报价。赵掌柜经过仔细的核算,给出了一个合理但相对较高的价格,因为他要保证使用优质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 钱掌柜看到赵掌柜的报价后,心中暗喜,他故意报出了一个远远低于赵掌柜的价格,成功地获得了这个项目。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钱掌柜为了节省成本,开始偷工减料。原本应该用粗壮的木材做梁柱,他却选用了纤细的次品;应该用坚固的石料砌墙,他却用了有裂缝的石料。工匠们对此颇有怨言,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但钱掌柜却不以为然,还威胁工匠们不许声张。 不久,府邸建成。从外表上看,这座府邸与其他豪华建筑并无二致,但实际上却暗藏隐患。 没过多久,一场暴雨袭来,这座偷工减料的府邸开始出现问题。先是屋顶漏雨,接着墙壁出现裂缝,最终部分房屋甚至有坍塌的危险。富商得知后大发雷霆,不仅拒绝支付剩余的款项,还将钱掌柜告上了官府。 官府经过调查,发现钱掌柜在建筑过程中偷工减料,严重违反了行业规范和法律。钱掌柜不仅失去了声誉,还面临着巨额的赔偿和严厉的惩罚。 而赵掌柜的工坊,因为一直坚守品质,生意越来越红火,他的名声也传遍了整个临阳镇乃至周边地区。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做事切不可偷工减料,只有秉持诚信和质量至上的原则,才能长久立足,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偷狗戏鸡

成语拼音

tōu gǒu xì jī

成语解释

比喻不务正业。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整日不务正业,尽做些偷狗戏鸡的勾当,惹得邻里乡亲都十分反感。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一个名叫张三的无赖,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没有正当的生计来源,却总想着不劳而获。 这一天,张三在街头闲逛,看到一家农户院子里养着一只肥壮的狗。那狗毛色光亮,看起来十分惹人喜爱。张三心中顿时起了邪念,想着把这狗偷回去卖了换些钱财。于是,他趁着夜色,悄悄潜入农户家中,将狗偷走。 卖了狗得了钱,张三很快就挥霍一空。然而,他的贪婪并未因此满足。 不久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邻居李四家的鸡。李四家的鸡养得肥美,下的蛋也品质优良。张三趁着李四一家外出劳作,偷偷溜进鸡舍,企图抓走几只鸡。 可是这次,他没有那么幸运。李四的妻子提前回家,正好撞见了张三偷鸡的行径。李四妻子大声呼喊,引来了周围的邻居。大家纷纷指责张三的恶劣行为。 在众人的指责声中,张三面红耳赤,却还试图狡辩。然而,他的罪行已经昭然若揭,无可辩驳。 在这个小镇的历史上,一直崇尚勤劳与正直,对于张三这种偷狗戏鸡、道德败坏的人,从来都是深恶痛绝。 正如古人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张三的行为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被扭送到官府,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从此,这个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人们更加珍惜勤劳致富、正直做人的传统美德,以张三为戒,绝不走上歪门邪道。

偷寒送暖

成语拼音

tōu hán sòng nuǎn

成语解释

暗里照顾寒暖。比喻奉承拍马。也比喻对人关切。

典故出处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枉骂他偷寒送暖小奴才,要这般当面抢白。”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朋友遭遇困境时,总是默默关心,贴心陪伴,这无异于偷寒送暖,让朋友倍感温暖。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对年轻的男女,男子名叫李明,女子名叫赵秀。 李明家境贫寒,但他为人正直、勤奋努力,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拼搏改变命运。赵秀则出生于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她温柔善良、美丽动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明和赵秀相遇了。他们目光交汇的瞬间,仿佛时间都停止了。此后,他们常常在小镇的集市上不期而遇,渐渐地,两人心中都萌生出了别样的情愫。 然而,赵秀的家人并不同意他们的交往。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李明的贫困家境成为了他们之间巨大的阻碍。但李明并未因此而放弃,他在努力劳作之余,总是想方设法地关心赵秀。 每当赵秀心情低落,李明总会悄悄出现在她身边,给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让她重新展露笑颜;当寒冬来临,赵秀的手被冻得通红,李明会偷偷为她送来暖手炉,却又不敢让她的家人发现。 而赵秀也深知李明的心意,她会在李明疲惫时,偷偷准备好可口的饭菜,趁着无人注意放在李明劳作的地方。他们之间的这种“偷寒送暖”,充满了深情与无奈。 虽然他们的行为十分隐秘,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赵秀的家人得知了此事,对她严加看管,不许她再与李明相见。 面对重重困难,李明决定外出闯荡,他发誓要出人头地,回来光明正大地迎娶赵秀。赵秀虽然不舍,但也坚信李明一定能够成功。 经过多年的拼搏,李明终于事业有成。他回到了小镇,风风光光地向赵秀家求亲。赵秀的家人看到李明如今的成就,也不再反对。 最终,李明和赵秀终成眷属,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小镇上的美谈。这段经历让人们明白,真心相爱的人,即便面对艰难险阻,只要相互“偷寒送暖”,坚守那份真情,终能迎来美好的结局。

偷合苟容

成语拼音

tōu hé gǒu róng

成语解释

偷苟且。奉承迎合别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

典故出处

《荀子·臣道》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藏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成语典故

尔曹昔为相国,位极人臣,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偷合苟容。★明·赵弼《丹景报应录》

成语造句

他这种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偷合苟容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有一个名叫张三的谋士,他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国间游走,试图谋求一份荣华富贵。 张三最初在赵国效力,赵王对他颇为器重,赋予他一定的权力。然而,张三却并非一个忠心耿耿之辈。当赵国与邻国发生冲突,局势紧张之际,张三发现赵国的胜算不大。他心中打起了小算盘,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暗中与敌国的使者接触,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 敌国使者向张三许以高官厚禄,张三心动不已。他在赵国朝堂上,不再积极为赵国出谋划策,反而常常附和一些保守、退缩的言论。他的行为引起了一些忠臣的警觉和不满,但张三巧言令色,总能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随着战事的发展,赵国的局势愈发不利。而张三则在关键时刻,将赵国的一些机密情报传递给了敌国,导致赵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最终,赵国战败,陷入了困境。 张三却趁着混乱,投奔了敌国。在敌国,他继续凭借着自己的圆滑和谄媚,获得了新主的信任。然而,他的这种偷合苟容的行为,终究被敌国的一些正直之士所不齿。 敌国的一位老臣曾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张三:“你这种为了个人私利,背弃旧主,迎合新主的行径,实在令人唾弃。国家若多几个像你这般偷合苟容之人,必将陷入混乱和衰败。”张三虽面有愧色,但依旧不思悔改。 然而,命运总是公平的。敌国在一次与他国的交锋中,遭遇了挫折。新主开始反思身边的臣子,觉得张三这种没有忠诚和原则之人,在关键时刻必然靠不住。于是,新主逐渐疏远了张三,不再重用他。 张三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人们口中不忠不义、偷合苟容的代名词。这个故事警示后人,为人处世应当坚守原则和忠诚,切不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偷合苟容,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偷鸡摸狗

成语拼音

tōu jī mō gǒu

成语解释

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鸡盗狗的勾当,几时是了;跟随的二位哥哥上山去,却不好?”

成语典故

成日家偷鸡摸狗,腥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成语造句

他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尽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让家人感到十分失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 张三和李四整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他们不愿意通过辛勤的劳动去换取生活所需,而是总想着走捷径,获取不义之财。 镇里的人们大多勤勤恳恳,靠着种地、做工维持生计,生活虽然平淡但也安稳踏实。然而,张三和李四的存在却给这个平静的小镇带来了一些麻烦。 有一天,李四悄悄地对张三说:“张三,咱们这样天天混日子也不是办法,不如找点来钱快的门道。”张三眼睛一转,附和道:“你说得对,我看咱们可以趁着夜晚,去别人家偷点东西,换些钱财。”李四犹豫了一下,但在张三的怂恿下,最终还是同意了。 于是,每当夜幕降临,人们都进入梦乡之时,张三和李四就开始了他们的偷鸡摸狗之行。他们先是偷偷潜入农户的鸡舍,偷走几只鸡;又趁着夜深人静,溜进别人的院子,顺走一些不值钱但能换钱的小物件。 起初,他们的行为并未被人察觉,这让他们越发大胆起来。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有一次,他们在偷一户人家的狗时,不小心弄出了声响,惊醒了主人。主人大声呼喊,引来了周围的邻居。张三和李四吓得仓皇而逃,但还是被一些人看到了身影。 经过一番调查,人们逐渐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三和李四。面对众人的质问,他们起初还百般抵赖。但在种种证据面前,最终无法再隐瞒。 此事在镇上传开后,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深感愤怒和不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站出来说道:“古往今来,那些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你们如此偷鸡摸狗,败坏了道德,也破坏了咱们镇的安宁。” 张三和李四在众人的指责下,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感到无比羞愧,决定改过自新。从此,他们开始努力找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偷鸡摸狗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劳动,才能过上真正安稳和有尊严的生活。

偷声细气

成语拼音

tōu shēng xì qì

成语解释

指轻声轻气。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和长辈交流时,总是谨小慎微,就连说话也偷声细气。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对姐妹,姐姐名叫月华,妹妹名叫星儿。 月华长得端庄秀丽,性格却颇为泼辣直率。而星儿则温婉柔顺,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姐妹俩一同在一家布庄做事,日子过得平淡却也安稳。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家公子,名叫赵宇。赵宇闲逛至布庄,一眼便被月华的美貌所吸引。他开始频繁地光顾布庄,对月华大献殷勤。然而,月华对赵宇的浮夸和纨绔之气毫无好感,每次都毫不留情地拒绝他的示好。 赵宇并未因此而放弃,他转而打起了星儿的主意。他知道星儿性格温顺,或许更容易被他的花言巧语所打动。于是,赵宇开始刻意接近星儿,每次与星儿说话都是偷声细气,尽显温柔之态。星儿从未遇到过如此对待自己的男子,渐渐地,心中泛起了涟漪。 赵宇趁机向星儿许下诸多承诺,说会带她离开小镇,过上富贵荣华的生活。单纯的星儿信以为真,瞒着姐姐与赵宇私下来往。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月华还是发现了妹妹与赵宇的事。她深知赵宇并非良人,苦口婆心地劝说星儿远离他。但此时的星儿已经深陷其中,根本听不进姐姐的话。 就在这时,赵宇家中突生变故,家道中落。他为了挽回家族的财富,决定迎娶一位富家千金。星儿得知这个消息后,如遭晴天霹雳,她找到赵宇想要问个究竟。赵宇却一改往日的温柔,对星儿恶语相向,让她不要再纠缠。 星儿这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她想起姐姐的劝告,痛心自己被赵宇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从此以后,星儿变得沉默寡言,而月华则一直陪伴在妹妹身边,安慰她,鼓励她重新开始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殷勤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莫被那看似温柔的偷声细气所蒙蔽,以免落得伤心悔恨的下场。正如古人云:“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花言巧语、伪装温柔的人,往往并非真心实意。

偷天换日

成语拼音

tōu tiān huàn rì

成语解释

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且说尹子崇自从做了这一番偷天换日的大事业,等到银子到手,便把原有的股东一齐写信去招呼。”

成语典故

他所玩弄的偷天换日的鬼把戏,早被大家识破了。

成语造句

在这场复杂的商业竞争中,他企图使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一系列操作简直就是偷天换日,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国度,国王名叫亚尔维斯,他统治的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却渐渐变得贪婪和自私。 亚尔维斯国王有一位最为信任的大臣,名叫哈伦。哈伦聪明睿智,且对国王忠心耿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的欲望不断膨胀,他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这时,一位来自异国的巫师出现在了王宫。这巫师巧舌如簧,向国王许下种种不切实际的承诺,声称能帮助国王获取无尽的财富。国王被巫师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对他言听计从。 巫师告诉国王,在遥远的山脉深处,有一处神秘的宝藏,那里的财富足以让国王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度。但要获取宝藏,必须施展一种极其邪恶的魔法,那便是“偷天换日”。 国王被财富冲昏了头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巫师的要求。巫师开始筹备邪恶的仪式,他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借助特殊的星辰排列和黑暗的魔力,来篡改天地的规则,以达到偷取宝藏的目的。 哈伦大臣得知了国王和巫师的计划,他心急如焚。他深知这种违背天理的行为必将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哈伦大臣极力劝阻国王,向他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 他引用历史上的典故,讲述曾经有一位暴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妄图改变自然规律,结果导致国家遭受天灾,民不聊生。但国王此时已经完全陷入了对财富的痴迷,根本听不进哈伦大臣的劝告。 终于,巫师施展了“偷天换日”的邪恶魔法。一时间,天地变色,日月无光,狂风呼啸,暴雨倾盆。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荒芜,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 然而,那所谓的宝藏却并未出现。国王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 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危机,周边的敌国趁机发动了侵略。国王悔恨不已,他想起了哈伦大臣的忠言,可惜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最终,国王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了余生,他的国家也因为他的贪婪和愚蠢而走向了衰落。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切不可妄图偷天换日,违背自然和道义的规律,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偷闲躲静

成语拼音

tōu xián duǒ jìng

成语解释

摆脱杂务,得个清静。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第一个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闲躲静,独他是不能脱得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会找个机会去那山间小屋里,享受一番偷闲躲静的时光。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农夫。李三为人勤劳朴实,每日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只为了能有一个好的收成,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李三渐渐感到身心疲惫。日复一日的繁重劳作,让他渴望能有片刻的安宁和休息。 有一年,正逢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田间忙碌。李三看着一望无际的农田,心中涌起一股无奈。就在这时,他心生一念,决定找个借口偷闲躲静。 他对家人说自己身体不适,需要休息几日。家人虽然担心,但也体谅他平日的辛苦,便应允了。李三躲进家中的小屋里,紧闭房门,享受着这难得的清静。 可这偷来的清闲并未让李三感到真正的安心。他想到了古人的教诲,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懈努力的志士仁人,从未因疲惫而退缩。比如,商鞅为了秦国的变法图强,呕心沥血,不顾个人的辛劳;岳飞为了保卫国家,征战沙场,马不停蹄。 而自己,仅仅因为一时的疲惫就选择逃避劳作,实在是羞愧不已。 经过几日的内心挣扎,李三终于幡然醒悟。他意识到,偷闲躲静只能带来短暂的安逸,却无法实现长久的幸福和满足。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于是,李三重新走出小屋,回到田间,更加努力地劳作。最终,他家的农田迎来了丰收,一家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寻求偷闲躲静,而应该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用勤奋和努力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偷香窃玉

成语拼音

tōu xiāng qiè yù

成语解释

比喻引诱妇女。

典故出处

《晋书·贾充传》时西域有贡奇香,一著人则经月不歇,帝甚贵之,惟以赐充及大司马陈骞。其女密盗以遗寿,充僚属与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

成语典故

稳坐了七香车,高揭了三檐伞,请受了金花诰,再不赴偷香窃玉期。★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四折

成语造句

他平日里看似正经,实则常做些偷香窃玉之事,实在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官宦之家,家主姓王。这王家世代为官,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和深厚的人脉。 王家有一位公子,名叫王生。王生自小聪慧过人,才情出众,然而却生性风流,喜好沾花惹草。 一日,王生偶然参加了一场宴会。宴会上,他被一位女子的风姿所吸引。此女乃另一大户人家的小姐,名叫柳儿。柳儿生得花容月貌,举止优雅,一颦一笑都让王生心动不已。 王生为了接近柳儿,想尽了办法。他先是通过各种关系,打听柳儿的喜好和日常行踪。而后,他常常装作不经意地在柳儿常去的地方出现。 终于,在一次庙会上,王生与柳儿再次相遇。他鼓起勇气上前搭话,柳儿见他容貌英俊,谈吐不凡,也并未拒绝。两人相谈甚欢,王生心中大喜。 此后,王生便常常与柳儿私下相会。然而,柳儿家教甚严,他们的相会只能偷偷摸摸。王生为了与柳儿幽会,常常半夜翻墙而入柳儿的闺房,这便是所谓的“偷香”。 而柳儿家有一块祖传的美玉,柳儿对其爱不释手。王生为了讨柳儿欢心,竟趁着柳儿不注意,将这美玉偷走,这便是“窃玉”。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的事情终究还是被发现了。柳儿的家人大怒,认为王生品行不端,坚决不许柳儿与他再有往来。而王家也觉得王生此举丢尽了家族的颜面,对他严加斥责。 此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人们皆指责王生的行为不端。 回顾历史,如王生这般偷香窃玉之人,往往都没有好的结局。他们为了一时的私欲,不顾道德礼法,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在古代社会,道德规范和家族荣誉至关重要,违背这些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唾弃和惩罚。而我们应当以史为鉴,秉持正直善良的品德,行光明磊落之事,切不可因一时的冲动和贪欲,做出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举动。

偷营劫寨

成语拼音

tōu yíng jié zhài

成语解释

营军营,军队驻扎的地方。劫强夺。寨防守用的栅栏,引申为军营。偷袭敌方的营寨。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二卷和尚言‘老僧今年胆大。’先生道‘住!贫道从来胆大,专会偷营劫寨。夺了袖中金锤,留下三千世界。’”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战场上,敌军趁夜悄悄行动,企图偷营劫寨,却被我方早有防备的将士们一举击退。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乱岁月里,有两个相邻的国家,分别是卫国和梁国。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着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边境地区时常爆发小规模的冲突。 卫国的将军名叫赵猛,他是一个勇猛善战但心思深沉之人。梁国这边的将领则是李毅,同样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 这一年,边境的局势愈发紧张,双方都在积极筹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赵猛深知,正面交锋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而且胜负难料。于是,他心生一计,决定采取偷营劫寨的策略。 赵猛先是派出了一小队精锐士兵,让他们乔装打扮成平民,混入梁国边境的村庄,暗中收集情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查,他们对梁军的营地布局、换防时间以及防守弱点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猛亲率一支敢死队悄悄出发。他们避开了梁军的巡逻队伍,利用地形的掩护,逐渐接近梁军的营地。 此时的梁军营地,大多数士兵都在沉睡之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赵猛等人迅速翻过寨墙,冲进营地,见人就杀,见营帐就烧。梁军顿时大乱,许多士兵在睡梦中就丢了性命。 然而,梁国将领李毅并非等闲之辈。他在混乱中迅速组织起抵抗,一边指挥士兵反击,一边派人向后方求援。 赵猛的敢死队虽然勇猛,但毕竟人数有限。随着梁军的抵抗越来越激烈,他们逐渐陷入了困境。但赵猛毫不退缩,他深知此时一旦退缩,必将前功尽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卫国的后续部队及时赶到。他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加入战斗,给梁军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卫国军队成功地偷营劫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梁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数十里。 这一战,让卫国在两国的对峙中占据了上风。而赵猛也因为他的智谋和勇敢,成为了卫国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然而,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梁国不甘心失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再次集结大军,准备复仇。两国之间的战火依然在不断燃烧,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偷营劫寨这一策略,虽然在战场上能够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战争带来的伤痛和损失,却是无法估量的。唯有和平,才是人们真正渴望的归宿。

喧宾夺主

成语拼音

xuān bīn duó zhǔ

成语解释

喧声音大。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

典故出处

清·杨宜治《俄程日记》近有喧宾夺主之势。”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场讨论中,原本的主题逐渐被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反而占据了主导,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繁华小镇上,有两户人家。一家是世代经商的富商张家,另一家则是书香门第的李家。 张家财大气粗,在镇上拥有众多店铺和房产,其家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李家则以诗书传家,家中子弟个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这一年,小镇上要举办一场盛大的文化庆典。原本,这是李家展现其家族文化底蕴的绝佳机会。李家的子弟们精心准备了诗词朗诵、书法展示等节目,希望能在庆典上大放异彩。 然而,张家却也想在这个庆典上出出风头。他们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在庆典的筹备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甚至试图改变庆典的主题和流程,以突出他们家族的商业成就。 庆典当天,张家不仅布置了豪华的展台,展示他们的商品,还安排了热闹的歌舞表演。而李家的文化节目则被安排在了角落里,显得黯然失色。 原本应该以文化为主的庆典,却被张家的商业展示抢尽了风头。观众们纷纷被张家的热闹场面所吸引,而忽略了李家精心准备的文化节目。 这让李家感到十分愤懑和无奈。他们认为张家这种行为完全是喧宾夺主,破坏了庆典原本的文化氛围和初衷。 此事过后,镇上的人们对张家的做法颇有微词。大家都觉得,在这样一个以文化为主题的庆典上,张家过分强调商业成就,忽视了庆典的本质,实在是不妥当。 而李家虽然在这次庆典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继续默默传承着家族的诗书精神。 正如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喧宾夺主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朝代,宦官权力过大,干预朝政,使得原本应由大臣们主导的政治事务变得混乱不堪,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困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场合,都应该尊重其原本的主题和核心,不能因为自身的利益和欲望而喧宾夺主,破坏应有的秩序和平衡。

以假乱真

成语拼音

yǐ jiǎ luàn zhēn

成语解释

以用;乱混乱。用假的东西去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

典故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

成语典故

如此办法,势必以假乱真,以少报多。★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卷

成语造句

这幅临摹的画作技艺高超,细节处理极其精妙,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商业之都洛阳,有一家名为“珍宝阁”的店铺。这家店铺以出售各种奇珍异宝而闻名遐迩。 店主名叫赵富贵,是个精明且贪婪的商人。一日,一位名叫李翰的书生来到珍宝阁,想要为即将过寿的母亲挑选一件礼物。李翰在店内浏览许久,目光最终被一只精美的玉手镯所吸引。这只手镯温润细腻,光泽柔和,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温情。 赵富贵见李翰对这只手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立刻上前说道:“公子好眼光,这可是本店的镇店之宝,乃是从西域流传而来,世间罕有。”李翰问道:“这手镯价格几何?”赵富贵眼珠一转,伸出五个手指,说道:“五百两银子。”李翰一听,面露难色,他虽出身书香门第,但家境并不富裕,五百两银子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然而,为了能让母亲开心,李翰还是决定回去筹钱。经过数日的奔波,他终于凑齐了五百两银子,满心欢喜地来到珍宝阁,将手镯买了下来。 李翰的母亲生日当天,家中来了许多亲朋好友。当李翰将手镯送给母亲时,众人皆围过来观赏,啧啧称赞。可就在这时,一位名叫王绅的古玩行家却皱起了眉头。他仔细端详了一番手镯,然后对李翰说道:“贤侄,你恐怕是被那店主骗了。这手镯并非真正的西域珍宝,而是一件高仿的赝品。”李翰听闻,犹如五雷轰顶,难以置信。 李翰气愤不已,当即带着手镯去找赵富贵理论。赵富贵却矢口否认,坚称手镯是真品。李翰无奈之下,将赵富贵告上了官府。 官府的县令是一位清正廉洁、断案如神的好官。他仔细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并对手镯进行了鉴定。最终,县令查明这只手镯确实是赝品,是赵富贵为了谋取暴利,以假乱真,欺骗了李翰。 县令大怒,当即下令严惩赵富贵,并责令他退还李翰的五百两银子,还额外给予了一定的赔偿。此事一经传开,洛阳城的百姓对赵富贵的欺诈行为纷纷谴责,而珍宝阁的声誉也一落千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以免被那些以假乱真的事物所蒙蔽,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警示那些妄图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人,终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张冠李戴

成语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成语解释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典故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成语典故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成语造句

小明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粗心大意,导致答案张冠李戴,闹出不少笑话。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宋义的官员。他在一个小镇上任县令,虽然为官也算勤勉,但有时却粗心大意。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旱灾,粮食收成锐减,百姓生活困苦。宋义决定开仓放粮,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他吩咐手下的官吏们去统计受灾百姓的人数和所需粮食的数量。 然而,其中一位名叫赵六的小吏,在统计过程中出了差错。他将张三一家的人口数量误记成了李四家的,导致李四家领到的粮食远远超过了应得的份额,而张三一家却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当宋义得知这个情况后,十分生气。他立即召集所有官吏,严厉地斥责道:“你们做事怎能如此粗心?这简直是张冠李戴,混淆是非!” 宋义决定重新清查账目,纠正错误。 他亲自带领官吏们挨家挨户地核实情况,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将粮食重新分配合理,让每一户受灾的百姓都能得到应有的救济。 这件事情过后,宋义深刻反思,他意识到作为一方父母官,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从此,他对待每一项政务都更加谨慎小心,要求手下的官吏们务必认真负责,杜绝再出现类似张冠李戴的错误。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因张冠李戴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例。比如在战争中,若将领将敌军的部署张冠李戴,误判形势,就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使无数士兵失去生命,国家陷入危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处理工作还是对待学习,都应该保持严谨的态度,切不可张冠李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张冠李戴-成语图片

张冠李戴

其他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