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蜗牛触角的48个成语

关于蜗牛触角的48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蜗牛触角相关或类似的成语,这些成语展现了不同的情境和含义。

鸡口牛后

成语拼音

jī kǒu niú hòu

成语解释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典故出处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他说:“韩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最先进的弩机,士兵十分勇敢,可以一当面。如此强盛的国家却要向秦国称臣屈服让人耻笑,俗话说:‘宁可当鸡的嘴巴不要当牛的肛门。”宣惠王同意抗秦。

成语造句

与其在大公司里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不如去小公司当个能独当一面的负责人,毕竟鸡口牛后,各有取舍。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诸侯国,国内的大臣们对于国家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当时,这个诸侯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依附于一个强大的邻国,成为其附属,享受一时的安稳;还是坚持独立自主,凭借自身的努力去发展壮大。 大臣甲主张依附大国,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能让百姓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依附大国,我们便如同找到了坚实的依靠,虽地位稍低,但也可保无虞。” 然而,大臣乙却坚决反对。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们绝不能选择做那牛后的跟随者。想想看,依附他人,我们将失去自己的尊严和自主性,处处受制于人。就如同那鸡口虽小,但能自主啄食;而牛后虽大,却只能跟从。我们应当争取做那能自主决定命运的鸡口,而不是卑微的牛后。” 大臣乙引经据典,以历史上那些因依附而最终失去自我的国家为例子,警示众人不能走这样的道路。他说:“昔日某些国家,因贪图一时安逸而选择依附,结果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力量,最终沦为他国的附庸,甚至被吞并。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其他大臣们听了大臣乙的话,也纷纷陷入沉思。最终,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多数人认同了大臣乙的观点,决定不做那牛后的跟随者,而是努力发展自己,保持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于是,这个诸侯国的人民奋发图强,努力耕耘,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日益强大,不仅没有受到其他大国的欺凌,反而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抉择时,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长远,要有勇气和决心去争取自己的独立和自主。宁愿像鸡口一样虽小但能自主,也不要像牛后一样看似强大却只是跟随者,毫无自主性可言。我们要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尊严。

卖剑买牛

成语拼音

mài jiàn mǎi niú

成语解释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典故出处

《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成语典故

西汉时期,渤海一带农民因饥荒被迫当上了强盗,汉宣帝刘询派70多岁的龚遂任渤海太守。他上任后大力宣传只要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做强盗的一律不咎既往,他开仓借粮,救济饥民,于是这些百姓纷纷卖剑买牛从事农业生产,安居乐业。

成语造句

他曾经热衷于争强斗胜,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决定改变生活方式,就像古人那样卖剑买牛,回归平静的田园生活。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壮士。李三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是他手中的那把剑,更是使得出神入化。 起初,李三凭借着自己的武艺,经常参与一些比武竞技,在当地也小有名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虽然自己在武艺上有所成就,但周围的人们却因为他的好斗而对他敬而远之。村庄里时常发生争斗和冲突,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 有一天,李三路过一片农田,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虽然生活平凡,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或许并不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因为战乱而民不聊生的时期,百姓们多么渴望和平与安宁。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三决定放下自己的剑,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的荣耀和争斗。他将自己心爱的剑卖掉,用换来的钱买了一头耕牛。从此,他也加入了农民的行列,开始专心务农。 起初,他对于农耕之事一窍不通,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耐心,一点点地学习和摸索。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农田也渐渐有了收成。 周围的人们看到李三的转变,都对他刮目相看,也纷纷效仿他,不再热衷于争斗,而是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村庄里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和谐,大家都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 多年后,当人们再次提起李三时,都会感慨他的勇气和智慧。他的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为整个村庄带来了和平与繁荣。而“卖剑买牛”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佳话,提醒着后人,有时候放下争斗,追求和平与安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就如同古代的一些贤明君主,他们在经历了战乱后,懂得休养生息,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国家也因此走向繁荣昌盛。李三的故事,虽然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人们铭记于心。

目无全牛

成语拼音

mù wú quán niú

成语解释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典故出处

《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成语造句

他对这项工作的操作早已熟练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任何细节都能轻松处理。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他特别擅长解牛。 起初,庖丁在解牛时,和其他普通的屠夫并没有什么不同,看到的也只是一头头完整的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开始对牛的身体结构了如指掌。他每次解牛时,都能透过表象看到牛内在的筋骨脉络。 一天,庖丁为梁惠王表演解牛。只见他手起刀落,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那把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精准地游走于牛的各个部位。牛的肢体就像是泥土般自然地散落开来,整个过程轻松自如,没有丝毫的阻碍。梁惠王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表演结束后,梁惠王好奇地问庖丁:“你的技术为何如此高超?”庖丁回答道:“我刚开始解牛时,眼中看到的是一整头牛。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已经对牛的身体结构无比熟悉,现在我看到的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牛的各个组成部分,哪里是骨头,哪里是筋脉,我都一清二楚。所以我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地解牛。” 梁惠王听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庖丁的这种境界不仅仅局限于解牛这一件事,而是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如同治理国家一样,只有对国家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的故事由此流传开来,“目无全牛”这个成语也应运而生。它不再仅仅是形容一个人在某项技艺上的高超,更代表着一种对事物深入了解、达到极致境界后所展现出的从容和自信。它提醒着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庖丁一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从而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即使面对再复杂的局面,也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地处理。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也正是目无全牛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目牛无全

成语拼音

mù niú wú quán

成语解释

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典故出处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宰牛时已经看不到一头全牛了。

成语造句

他对这项技艺的掌握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够目牛无全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庖丁的人。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尤其擅长解牛。 庖丁最初学习解牛时,看到的只是一头头完整的牛。他和普通的厨师一样,小心翼翼地按照传统的方法去切割。然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钻研,他对牛的身体结构了如指掌,渐渐地,他眼中的牛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个不同的部位和组织。 有一天,庖丁被邀请到宫廷中为君王表演解牛技艺。在众人的注视下,庖丁从容地拿起刀,开始了解牛的过程。他的动作犹如舞蹈一般优雅,他的刀在牛的身体上精准地游走,每一刀下去都恰到好处,不多一分,不少一毫。 只见他轻松地将牛的筋骨皮肉一一分离,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阻碍和停顿。不一会儿,一头完整的牛就被分解得井井有条,所有的零部件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君王和大臣们都看得目瞪口呆,对庖丁的技艺赞不绝口。 庖丁解牛完毕后,君王好奇地问他:“你是如何做到如此精湛的技艺的?”庖丁微笑着回答:“臣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已经对牛的身体结构了若指掌。臣解牛时,不是用眼去看,而是用心去感受,臣已经达到了目牛无全的境界。” 君王听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只有像庖丁这样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游刃有余。而庖丁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一个典范。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人如同庖丁一样,通过不断地努力和钻研,达到了目牛无全的境界。比如古代的工匠们,他们用心去雕琢每一件作品,使其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学者们深入研究学问,对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目牛无全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地积累经验,深入地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如同庖丁一样,将看似复杂困难的事情变得轻松自如。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我们以庖丁为榜样,努力追求目牛无全的境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牛溲马勃

成语拼音

niú sōu mǎ bó

成语解释

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典故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则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成语典故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任国子监祭酒时,经常给太学生讲课,要求他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时要求他们注意社会实践,要兼收并蓄,“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有它们的用途,鼓励学生加强学习,灵活运用。

成语造句

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实则有很大的药用价值,真可谓是牛溲马勃,不可轻视。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那里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大臣叫李贤。 有一次,这个国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庄稼枯萎,百姓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国王心急如焚,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许多大臣都提出了一些常规的办法,比如祭祀求雨、开仓放粮等,但李贤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对国王说:“陛下,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传统的方法,而应该去发掘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却可能有大用处的东西。就像那牛溲马勃,虽然它们在常人眼中只是一些无用之物,但实际上却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国王听了有些疑惑,但还是决定相信李贤,让他放手去尝试。 李贤带领着一些人深入民间,四处寻找那些被人们忽视的资源。他们发现,在一些乡村,百姓们会用牛溲来给土地施肥,因为它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而马勃这种看似普通的菌类,却有着止血的功效。于是,李贤开始大力推广这些方法。 他让百姓们收集牛溲来改善土地状况,促进庄稼的生长。同时,他还组织人员采集马勃,用于救治受伤的士兵和百姓。渐渐地,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国家的情况开始慢慢好转。庄稼重新焕发生机,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通过这件事,国王和大臣们对李贤更加敬佩,也深刻认识到了不能轻视任何事物的道理。就像那牛溲马勃,虽然曾经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关键时刻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李贤也因此更加受到国王的重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在国家中传为佳话。 后来,人们便用“牛溲马勃”这个成语来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地对任何事物下结论,因为也许在不经意间,那些看似平凡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价值。

牛衣对泣

成语拼音

niú yī duì qì

成语解释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典故出处

《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成语典故

汉朝书生王章到京城长安读书,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因为家里很穷,只好与妻子躺在盖牛用的蓑衣里御寒。一天生病,他担心自己会死,与妻子在蓑衣里相对哭泣。后来当官,因看不惯汉成帝的舅舅王凤专权,不听妻子的劝告上书而被赐死。

成语造句

生活虽然艰难,但他们并没有牛衣对泣,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去改变现状。

成语故事

在汉朝时期,有一个叫王章的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大志。 王章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他和妻子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甚至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只有用乱麻和草编织的牛衣来取暖。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王章得了重病,身体极度虚弱,他躺在牛衣中,感到前途渺茫,心中充满了悲哀和无奈,不禁悲从中来,对着妻子哭泣。妻子见他如此消沉,便责备他说:“夫君,你一个大丈夫,怎么能在如此困境中就轻易气馁呢?当年的贾谊,论才学和志向都不比你差,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理想,最终名垂青史。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你怎么能这样自怨自艾,只知道哭泣呢?” 王章听了妻子的话,深受触动,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消沉下去。于是,他振作精神,努力攻读学问,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王章终于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步入仕途。 然而,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王章在官场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但他始终铭记着妻子的那番话,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正直的品格,不为外界所动摇。 后来,王章在政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他的事迹也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激励后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奋发向前的典范。 “牛衣对泣”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像王章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即使身处逆境,只要有恒心和毅力,依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也都曾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时期,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奋斗,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以这些人为榜样,不畏艰难,努力拼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牛鬼蛇神

成语拼音

niú guǐ shé shén

成语解释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典故出处

唐·李贺《李贺集序》:“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成语典故

唐朝时期,多才而短命的诗人李贺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例如“雄鸡一唱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等名句,至今被人传诵,诗人杜牧还专门给他写《李贺诗序》,评价他的诗为:“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成语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种牛鬼蛇神都纷纷出现,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国家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之中。这个国家的朝政被一群心怀叵测的人所把持,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来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奸臣。他善于谄媚逢迎,凭借着花言巧语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从而在朝中为所欲为。他勾结了一些同样贪婪邪恶的官员,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就如同黑暗中的鬼魅一般,在背地里策划着各种阴谋诡计,妄图永远掌控权力和财富。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这些人敢怒而不敢言。然而,有一位名叫张华的年轻勇士,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痛苦,心中燃起了正义的火焰。张华决定挺身而出,与这些邪恶势力作斗争。 他开始四处奔走,收集李三等人的罪证,试图将他们的恶行揭露出来。李三等人察觉到了张华的行动,对他恨之入骨,想尽办法要除掉他。他们使出各种卑鄙的手段,诬陷张华,让皇帝对张华产生了怀疑。 但张华毫不畏惧,他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华终于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李三等人的罪行。他带着证据面见皇帝,将李三等人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皇帝。皇帝在震惊之余,也意识到了自己被李三等人所蒙蔽。 皇帝大怒,下令彻查此事。最终,李三等人的阴谋被彻底揭露,他们被绳之以法。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欢呼雀跃,纷纷称赞张华是国家的英雄。 这个故事中,李三等人就如同那“牛鬼蛇神”,他们的存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张华则代表着正义和勇气,他勇敢地与这些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正如历史上许多正义之士一样,他们敢于直面黑暗,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应当铭记这些英雄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让正义之光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牛鼎烹鸡

成语拼音

niú dǐng pēng jī

成语解释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典故出处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成语造句

这样复杂的任务安排给他,简直就是牛鼎烹鸡,大材小用了。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齐国,有一个人名叫宁戚。宁戚出身贫寒,但他心怀壮志,渴望能有一番作为。 当时齐国正是齐桓公当政时期,齐桓公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宁戚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决定前往齐国都城,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 他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都城。然而,一开始他并没有得到重视,只能在城门口等待机会。 有一天,齐桓公外出,宁戚就站在路旁,他一边喂牛,一边唱歌,希望能引起齐桓公的注意。齐桓公听到歌声,觉得此人有些不凡,便派人去询问。 宁戚趁机向使者诉说了自己的抱负和才能。使者回宫后,将宁戚的情况禀报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身边的大臣们却对宁戚的能力表示怀疑,觉得不应该轻易相信一个来历不明之人。 但是齐桓公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出身低微就忽视他的才能,这就如同用能煮牛的大鼎去煮一只鸡一样,是大材小用,会埋没真正的人才。 于是齐桓公力排众议,决定召见宁戚。宁戚见到齐桓公后,畅谈天下大事,展现出了卓越的见识和智慧。齐桓公大喜,当场任命宁戚为大夫,让他参与国家的治理。 宁戚也没有辜负齐桓公的信任,他积极出谋划策,为齐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牛鼎烹鸡”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比喻对有才能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有才华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被埋没或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齐桓公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发现和培养人才,避免因为偏见或短视而让人才被浪费,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能在适合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庖丁解牛

成语拼音

páo dīng jiě niú

成语解释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典故出处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成语典故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成语造句

他处理事情就像庖丁解牛一样,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他特别擅长宰牛。丁宰牛的技艺十分高超,他的手法犹如舞蹈一般轻盈流畅。 丁每次宰牛时,他的眼睛并不只是盯着牛的身体,而是用心去感受牛的整个结构和纹理。他的动作看似随意,但每一刀都恰到好处,既不浪费丝毫力气,也不会损伤刀刃。 一天,梁惠王前来观看丁宰牛。只见丁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地分解着牛的身体,牛在他的手下仿佛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每一个部分都被精准地分离出来。梁惠王惊叹不已,忍不住问丁:“你的技术为何如此精湛?”丁停下手中的动作,回答道:“大王,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看到的只是一头完整的牛。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琢磨,我逐渐了解了牛的身体结构,我现在看到的不再是一头牛,而是牛的筋骨和脉络。我顺着牛的自然纹理去下刀,自然就能够轻松地将牛分解。” 梁惠王听后,若有所思。他意识到,丁宰牛的道理其实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就如同治理国家一样,只有了解清楚国家的各种情况和人民的需求,顺着规律去行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顺理成章”,顺应事物的规律,事情自然就能顺利地进行。 丁的宰牛技艺也让人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用心去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像丁一样,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从那以后,“庖丁解牛”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技艺高超,做事得心应手,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复杂的情况。它也提醒着人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像丁一样,不断追求卓越,用心去感悟其中的奥秘,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如同丁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钻研,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实现自己的价值。

吴牛喘月

成语拼音

wú niú chuǎn yuè

成语解释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成语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名叫满奋的臣子,他很有学问,为人也谦和。晋武帝对他非常器重,经常召见他进宫商议国事,他也因而受到不少同僚的羡慕。但满奋从小生长在温暖的南方,特别怕冷,尤其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风看得像猛虎一样。而洛阳地处北方,冬季严寒而漫长,这让满奋苦不堪言。  一天,晋武帝召见满奋,他知道满奋畏寒,就命人在北窗下立了一扇结识的屏风。因为屏风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空架子,风随时都可能吹进来把人卷跑。满奋顶着风,好不容及进了宫。晋武帝赐坐后,一个侍臣把椅子放到北窗下,满奋望着椅子,又望了望北窗,听着风拍打窗棂的声音,不由寒从心起,浑身打颤。他局促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坐吧,怕冷风吹;不做吧,恐怕对皇上不敬。晋武帝看到满奋那左右为难的样子,大笑说:“你就放心坐下吧,那是琉璃屏风,挡风效果更好。”满奋这才松了口气,同时又很不好意思,就自我解嘲道:“我就像吴地的水牛,疑心太重,以致于看到月亮就吓得直喘气。”。

成语造句

夜晚走在乡间小路上,看见前方一个黑影,他顿时心里发毛,如同吴牛喘月般紧张起来。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南方,有一个地方叫做江淮地区。那里生活着一群水牛,它们整日辛勤地劳作,帮助农民们耕田种地。 话说有一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这些水牛们每天都在田间劳作,被太阳晒得疲惫不堪。有一天傍晚,劳作了一整天的水牛们终于可以休息了。它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缓缓地走向河边,想要去喝水解渴。就在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在了大地上。 其中一头水牛无意间抬起头,看到了那轮明亮的月亮。它从来没有在夜晚看到过如此明亮的东西,心中顿时充满了恐惧。它以为那是一个比太阳还要可怕的东西,于是惊慌失措地转身就跑,边跑边喘着粗气。其他水牛看到它的奇怪举动,也都纷纷跟着跑了起来。它们一边跑一边喘着粗气,仿佛遇到了什么巨大的灾难。 从此之后,每到夜晚,只要水牛们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天的恐惧,它们就会吓得喘着粗气,不敢再靠近。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吴牛喘月”这个成语。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就如同满奋害怕风,看到透明的琉璃屏风以为会透风而紧张,水牛因为曾经被太阳晒怕了,以至于看到月亮都会误以为是太阳而害怕喘息。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曾经受过某种刺激或有过某种经历,而对类似的事物或情况产生过度恐惧或敏感的人。它也提醒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的经历就对所有类似的事情产生片面的看法和过度的反应,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地去看待和分析事物,避免因无端的恐惧和猜疑而错失机会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它也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其本质,以免被虚假的表象所误导。就像那些水牛,只因为月亮的明亮而误以为是可怕的太阳,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蜗角之争

成语拼音

wō jiǎo zhī zhēng

成语解释

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典故出处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成语典故

传说古代有一只蜗牛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小国,左边的叫触氏国,右边的叫蛮氏国。两个国家因为争夺地盘而经常发生战争,有时竟伏尸百万,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蜗牛因此而丧失触觉功能。

成语造句

在利益面前,有些人常常陷入蜗角之争,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一个是魏国,一个是齐国。魏国实力较为强大,常常欺压周边的小国。 有一天,魏国的将军和大臣们在朝堂上商议如何扩张领土。其中一位大臣提议进攻齐国,他认为齐国地大物博,若是能占领齐国,魏国将会变得更加强盛。于是,魏国决定发动战争。 齐国得知魏国的企图后,全国上下一片紧张。齐王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其中有一位智慧的大臣站出来说:“大王,魏国虽然强大,但我们不能轻易屈服。我们可以运用智慧和策略来应对这场危机。” 齐王点头表示赞同,问这位大臣有什么好的办法。大臣说:“我们可以先派使者去魏国,与他们进行谈判,尽量拖延时间。同时,我们在国内积极备战,加强军事力量。”齐王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派遣了使者前往魏国。 魏国的国王见到齐国使者后,傲慢地说:“你们齐国必须向我们魏国投降,否则我们将发动战争,踏平你们的国家。”齐国使者不卑不亢地回答:“尊敬的魏王,战争只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灾难。我们齐国愿意与魏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魏王听后哈哈大笑,说:“和平共处?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魏国要称霸天下。”使者继续说道:“大王,您可知道,这世间的土地和资源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两国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而争斗,就如同在蜗牛的角上争夺一样,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啊。” 魏王听了使者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开始思考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后果。最终,魏王决定暂时放弃进攻齐国,两国通过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 这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而“蜗角之争”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提醒人们,不要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争斗不休,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来看待世界,避免陷入无意义的纷争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那些为了一时之利而争得头破血流的人,往往最终都没有好的结局。而那些懂得退让和妥协,以大局为重的人,却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立足并发展壮大。正如齐国的那位智慧大臣和使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宁。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争执和纷争,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生活环境,以更加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和世界。

问牛知马

成语拼音

wèn niú zhī mǎ

成语解释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典故出处

《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成语典故

汉宣帝时期,颍川太守赵广汉十分聪明能干,治理地方军政事务很有一套办法,他叫家仆到牲口市场去买马,并告诉他先问狗、羊、牛价,然后再问马价,把价格进行比较就能够以合适的价钱购买了。家仆十分佩服。

成语造句

通过仔细研究这个项目的细节,我们可以做到问牛知马,从而对类似的项目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正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国家的国王非常重视农业和畜牧业,认为它们是国家的根基。 有一天,国王决定亲自到乡村去视察农业的发展情况。他骑着马,带着一群大臣,沿着田间小路缓缓前行。一路上,国王看到了大片大片金黄的麦浪,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当他们路过一个牧场时,国王看到一群牛在悠闲地吃草。他突然停下马,向牧场主询问这些牛的情况,包括牛的数量、健康状况、产奶量等等。牧场主一一详细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 国王听后,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继续前行。大臣们都感到有些奇怪,不明白国王为什么突然对牛这么感兴趣。 其中一位大臣忍不住问道:“陛下,您为何如此关注这些牛呢?”国王笑了笑,说:“通过询问这些牛的情况,我可以了解到这个牧场的管理水平,进而推断出整个国家畜牧业的发展状况。这就好比通过了解一头牛,我们可以知道一群牛;通过了解一个局部,我们可以推知整体。就如同问牛可以知马一样。” 大臣们听了,恍然大悟,纷纷对国王的智慧和洞察力表示钦佩。 从那以后,“问牛知马”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深入了解,可以推断出其他相关事物的情况,强调了以小见大、触类旁通的智慧和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有智慧的人都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军事上,将领们通过观察敌军的一个小举动,就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战略意图;在政治上,通过了解一个地区的治理情况,就可以推断出整个国家的政治局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问牛知马的思维方式,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事物,而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通过对局部的了解来推断整体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复杂的世界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蹊田夺牛

成语拼音

xī tián duó niú

成语解释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陈灵公荒淫无道,被大夫夏征舒杀了。楚庄王为伸张正义发兵攻打陈国,杀了夏征舒,准备把陈国吞并。大夫申叔认为楚庄王是过分行动,就像有人牵牛踩了别人的田地,别人把他的牛给没收一样没有道理。

成语造句

他因为一点小过错就受到了如此严重的惩罚,这简直就是蹊田夺牛,实在有些不合理。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陈国发生了一件引人关注的事情。陈国有个农夫,他辛勤劳作,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满了庄稼。 有一天,陈国的一位贵公子驾车出游,他的马在奔跑过程中失控,闯进了农夫的田地,肆意践踏,毁坏了不少庄稼。农夫发现后,心疼不已,便与那贵公子理论。贵公子却依仗自己的身份,不仅没有道歉,反而态度傲慢。农夫气愤难平,将此事告到了官府。 官府的官员在审理此案时,面临着一个难题。他们觉得毁坏了一些庄稼,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若是严惩贵公子,又担心得罪权贵。于是,经过一番权衡,官府最终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判决,他们竟然要没收贵公子的牛作为惩罚。 这个判决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处罚过重,简直就是“蹊田夺牛”。这就好比有人只是偶尔犯了一个小错,却要遭受极其严重的惩罚。人们纷纷对官府的判决表示质疑和不满。 这件事传到了其他诸侯国,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些有识之士指出,这样的判决不符合常理,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治理国家应该依据明确的法律和道德准则,而不是随意地做出不合理的处罚。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就如同古代的一些帝王,有时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对臣子或百姓施以重罚,导致人心惶惶,社会动荡。 “蹊田夺牛”这个成语,正是通过这个故事流传下来的。它提醒着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保持理性和公正,不能因为一时的意气或者不合理的考量而做出过分的举动。否则,不仅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抗,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正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走向繁荣昌盛。

以羊易牛

成语拼音

yǐ yáng yì niú

成语解释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孟子与齐宣王谈论治国之道,齐宣王问孟子国君要有怎样的仁德才能统治天下呢?孟子说要爱护人民才能天下无敌,于是孟子讲他听大臣说齐宣王以羊易牛去涂新钟的故事,认为齐宣王有慈悲心,足以统治天下了。

成语造句

他本想去市场买头牛,结果最后却用同样的价钱以羊易牛,带回了一只羊。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梁惠王的君主。梁惠王统治着一个不算小的国家,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子民安居乐业。 有一天,梁惠王正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国事,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他派人去查看,回报说是有人在王宫外面的广场上宰杀牛羊,准备祭祀。梁惠王心中一动,便带着大臣们前去查看。 他们来到广场,看到屠夫们正熟练地宰杀着牛羊。梁惠王看到一头牛在屠夫的刀下瑟瑟发抖,眼中满是恐惧和无助,它的泪水不停地流淌下来。梁惠王心中涌起一股怜悯之情,他对屠夫说:“这头牛看起来如此可怜,你们不要杀它了,换一只羊来代替它吧。” 大臣们对梁惠王的这个举动感到十分不解,其中一个大臣便问道:“大王,您为什么要以羊易牛呢?牛和羊不都是牲畜吗?”梁惠王回答道:“我看到这头牛如此可怜,实在不忍心让它就这样被宰杀,所以才决定用羊来代替它。” 大臣们听了梁惠王的话,都纷纷摇头,认为梁惠王这样做只是妇人之仁。然而,梁惠王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的这个举动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悯。 这件事情传到了百姓中间,百姓们对梁惠王的做法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梁惠王是一个善良的君主,他能够同情弱小的生命;而有些人则认为梁惠王是在作秀,只是为了赢得百姓的好感。 然而,梁惠王并没有在意百姓们的看法。他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悯。 后来,有一位智者来到了梁惠王的国家。梁惠王便向他请教治国之道。智者听了梁惠王讲述以羊易牛的故事后,笑着对梁惠王说:“大王,您以羊易牛的举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您能够对一头牛产生怜悯之情,这说明您的心中有仁爱之心。而仁爱之心正是治国之本。一个君主只有心怀仁爱,才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梁惠王听了智者的话,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从那以后,梁惠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他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心怀仁爱、关心百姓的君主。 在梁惠王的治理下,国家逐渐变得繁荣昌盛,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以羊易牛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赞美那些心怀仁爱、善良之人的词汇。它提醒着人们,即使是在最微小的事情上,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

床下牛斗

成语拼音

chuáng xià niú dòu

成语解释

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典故出处

《晋书·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平日里总是过分担忧一些琐事,仿佛那微不足道的问题在他心中也能变成床下牛斗般的大事。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天地万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张华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于一些奇异的现象常常充满了好奇和敬畏。有一天晚上,张华正在书房中读书,突然听到从床底下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他心中十分诧异,便点亮灯火,俯身查看。这一看,可把他吓了一跳,只见床底下有两道光芒闪烁,仿佛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争斗。 张华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他发现这两道光芒似乎有着自己的意志,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就像两头勇猛的公牛在角斗一般。张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他想要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床底下争斗。 于是,张华开始查阅各种典籍,试图找到关于这种奇异现象的解释。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在一本古老的书籍中发现了一些线索。书中记载,有一种神奇的宝物,名为“龙泉”和“太阿”,这两把宝剑具有非凡的力量,当它们相遇时,会发出光芒并产生争斗。 张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传说中的龙泉和太阿宝剑。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张华决定寻找一位精通剑术的高人来帮忙鉴定。经过多方打听,他找到了一位隐居的剑术大师。这位大师听闻张华的描述后,也对床底下的光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师随张华来到家中,当他们再次看到床底下的光芒时,大师面露喜色,肯定地说道:“这确实是龙泉和太阿宝剑的光芒。”张华听后,心中既兴奋又感慨。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能亲眼见到如此神奇的宝物。 然而,张华并没有将这两把宝剑占为己有,而是决定将它们放回原处。他深知这样的宝物应该属于天下人,而不是个人的私藏。张华的这一举动,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誉。 从此,“床下牛斗”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一种奇特的、令人惊叹的现象或场景。它也让人们记住了张华这位博学而又正直的人,以及他与床下牛斗这一奇妙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未知和奇异的事物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好奇,努力去探索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要懂得取舍,不被私欲所左右。

多如牛毛

成语拼音

duō rú niú máo

成语解释

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

典故出处

《北史·文苑列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成语典故

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粮催捐,苛捐杂派多如牛毛,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成语造句

如今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简直数不胜数,其中劣质玩具更是多如牛毛,严重危害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华国。这个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华国的京城是一个繁华无比的城市,商贾云集,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在京城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位名叫李四的商人。李四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杂货店,虽然店铺不大,但他为人诚恳,生意也算过得去。 有一天,李四听其他商人说,在遥远的边境地区,有一种特殊的香料,这种香料极为稀少,但是价格却非常昂贵。如果能把这种香料运到京城来卖,那必定能大赚一笔。李四心动了,他决定冒险前往边境地区寻找这种香料。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旅程,李四终于到达了边境。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卖这种香料的地方。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里卖这种香料的商人多如牛毛。原来,这种香料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华国,许多商人都像李四一样,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想要分一杯羹。 面对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李四感到非常沮丧。但是他并没有轻易放弃,他仔细观察其他商人的做法,发现他们大多只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于是,李四决定另辟蹊径,他用更高的价格收购了质量最好的香料,然后精心包装,准备带回京城。 当李四带着香料回到京城时,其他商人也纷纷带着香料回来了。一时间,京城的市场上充斥着这种香料,价格一落千丈。许多商人都因为这次冒险而亏得血本无归。但是李四的香料由于质量上乘,包装精美,反而受到了一些贵族和富商的青睐。他的香料以高价卖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通过这次经历,李四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不能盲目跟风,要善于寻找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而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盲目跟从别人的商人,就如同那多如牛毛的竞争者一样,最终可能会一事无成。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挑战,有时候看似有很多机会,但真正能够成功的往往是那些有独特眼光和策略的人。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繁荣和众多的选择所迷惑,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像李四一样,在多如牛毛的竞争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茧丝牛毛

成语拼音

jiǎn sī niú máo

成语解释

形容功夫细密。

典故出处

清朝黄宗羲《答万充宗质疑书》吾兄经术,茧丝牛毛,用心如此,不仅当今无与绝尘,即在先儒亦岂易得哉?”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古代的税赋繁重,各项名目的征收细则繁杂得如同茧丝牛毛,让百姓苦不堪言。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和纺织业。 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勤劳的农夫,他每天都辛勤地劳作在自己的田地里。一年到头,他种植各种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 而在村庄的另一头,有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女,她擅长纺织各种美丽的布料。她对每一根丝线都极为珍视,仔细地处理着每一个细节。她所织出的布,质地精良,图案精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不断加重对百姓的赋税。农夫发现,自己辛苦一年收获的成果,大部分都被当作赋税收走了,只留下如茧丝般细微的部分供自己和家人维持生计。织女也同样面临着困境,她的劳动成果被以各种名目征收,自己所得也如牛毛般稀少。 百姓们生活日益艰难,怨声载道。一些有识之士站出来,向统治者进言,希望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们引用历史上的事例,说明过度征税会导致国家的不稳定和人民的反抗。然而,统治者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最终,百姓们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团结在一起,如同汹涌的浪潮,冲击着统治者的统治。在这场斗争中,农夫和织女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不公的抗议。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斗争,统治者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调整政策,减轻赋税,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这个国家才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如茧丝牛毛般细微而繁多时,必然会引发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只有关注民生,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要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鲸吸牛饮

成语拼音

jīng xī niú yǐn

成语解释

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

典故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聚会中喝酒的样子,简直是毫无节制,如同鲸吸牛饮一般,让人目瞪口呆。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三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但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食量和喝酒习惯。 李三身材高大魁梧,力气也非常大。每当吃饭的时候,他的食量就如同无底洞一般,别人吃一碗饭,他能吃上好几大碗,而且速度极快,就好像食物瞬间被他吸进去一样。而喝酒时,他更是展现出惊人的能力,那喝酒的架势仿佛鲸鱼吸水一般,一杯接着一杯,旁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有一次,村庄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宴会上摆满了各种美食和美酒,大家都在尽情地享受着这欢乐的时刻。李三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找了个位置坐下,便开始大快朵颐起来。只见他左手拿着鸡腿,右手端着酒杯,嘴巴张得大大的,食物和酒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口中。旁边的人看到他这副模样,都纷纷惊叹不已,有人打趣地说:“李三这吃东西喝酒的样子,简直就是鲸吸牛饮啊!”从此,这个形容他的奇特词语就慢慢在村庄里流传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一天,一位富商听闻了李三的奇特事迹,觉得非常有趣,便决定亲自去见识一下。他来到村庄,找到了李三,并邀请他参加一场特殊的比赛。比赛的内容就是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吃下最多的食物和喝下最多的酒。李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他心想这正是自己擅长的领域。 比赛当天,现场围满了观众。李三和另一位参赛者站在台上,面前摆满了各种美食和美酒。随着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李三迅速行动起来,他如往常一样,以惊人的速度吃喝着,嘴巴就像一个无底洞,食物和酒不断地消失在他的口中。而另一位参赛者虽然也很努力,但与李三相比还是逊色不少。最终,李三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比赛。 从那以后,李三“鲸吸牛饮”的名声更是远扬。人们提起他,都会想起他那惊人的食量和喝酒能力。而“鲸吸牛饮”这个成语也渐渐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在饮食方面极度豪爽、量大惊人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三这样具有独特特点的人并不少见,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谈资,也让这个成语更加生动形象地流传了下来。

扛鼎抃牛

成语拼音

káng dǐng biàn niú

成语解释

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典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汉·杨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非绝力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那激烈的比赛中,他展现出的力量犹如扛鼎抃牛,无人能敌。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大力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村落,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力量。 大力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能够轻松地扛起沉重的物件,仿佛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难倒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力的名声渐渐传开,人们对他的力量感到惊叹不已。 有一年,村落附近的一个牧场遭遇了困境。一头巨大的公牛变得异常暴躁,经常挣脱束缚,给牧场主带来了无尽的麻烦。牧场主想尽了各种办法,却始终无法制服这头凶猛的公牛。 听闻此事的大力,主动找到了牧场主,表示愿意尝试驯服这头公牛。牧场主虽然有些怀疑,但也别无他法,只能让大力去试试。 大力来到牧场,面对那头狂躁的公牛毫不畏惧。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力量和勇气,与公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公牛不断地冲撞、顶角,试图击退大力,但大力却稳如泰山,一次次地抵挡住了公牛的攻击。 经过一番艰苦的搏斗,大力最终成功地制服了公牛。他用自己强壮的双臂紧紧抱住公牛的脖子,将其摔倒在地,让公牛再也无法动弹。牧场主和围观的人们都看得目瞪口呆,对大力的壮举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此,大力扛鼎抃牛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纷纷称赞他的英勇和力量,将他视为英雄。大力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帮助了更多的人解决困难,他的名字成为了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正如《史记》中记载的那些力能扛鼎的壮士一般,大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力量的价值。他的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只要有勇气和决心,就能够战胜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大力这样凭借非凡力量和勇气留下传奇故事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扛鼎抃牛,不仅是对大力壮举的形容,更是一种对力量和勇气的赞美与敬仰。

猕猴骑土牛

成语拼音

mí hóu qí tǔ niú

成语解释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一个毫无经验的新手去处理复杂的工作,就像猕猴骑土牛,完全不得其法。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落里,生活着一个名叫阿明的年轻人。 阿明家境贫寒,但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和不甘平凡的心。他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有一天,阿明听说远方的城镇有一个很有前景的贸易集市,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不顾家人的担忧,毅然踏上了前往城镇的路途。然而,到了城镇后,阿明才发现一切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租赁摊位,也没有人脉和经验。在这个繁华的城镇里,他就如同一只小猕猴,面对庞大的商业世界,感到无比迷茫和无助。 但是阿明并没有轻易放弃,他开始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帮人搬运货物,打零工。他努力地学习着各种商业知识和技巧,不断积累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阿明终于攒到了一些钱,租到了一个小小的摊位。他满怀希望地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然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他的摊位生意并不景气。 在困难面前,阿明又一次陷入了困境,他觉得自己就像那只猕猴,骑上了土牛,看似有了依靠,实则艰难前行。但他心中的信念始终没有熄灭,他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经营策略。 功夫不负有心人,阿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商人。这位商人看中了阿明的勤奋和坚韧,决定给予他一些帮助和指导。在商人的帮助下,阿明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他的摊位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明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回顾自己的经历,阿明感慨万分,他深知自己曾经如同那猕猴骑土牛般艰难,但正是这种困境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不断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就像猕猴骑土牛那般看似不匹配、艰难前行。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更加茁壮成长,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泥牛入海

成语拼音

ní niú rù hǎi

成语解释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典故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成语典故

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成语造句

他寄出的那封求助信如同泥牛入海,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海边的小渔村,村里住着一位名叫阿明的渔夫。阿明勤劳善良,每天都会出海捕鱼,以此维持生计。 有一天,阿明像往常一样出海。这一天的天气格外好,海面平静如镜,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阿明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今天能有一个大丰收。 当他来到一片海域时,发现了一团奇怪的东西漂浮在海面上。他好奇地将船靠近,仔细一看,竟然是一个用泥土捏成的牛。这头牛栩栩如生,阿明心想也许是哪个孩子玩耍时不小心丢进海里的。他顺手就将泥牛捞上了船,想着回去可以给村里的孩子们玩。 阿明继续捕鱼,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从捞起泥牛的那一刻起,原本平静的海面突然变得波涛汹涌起来,狂风大作,他的船在海浪中剧烈摇晃,仿佛随时都会被掀翻。阿明心中大惊,他努力地操控着船,想要尽快回到岸边。 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船却像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制住了,始终无法靠近岸边。阿明突然想起了那只泥牛,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意识到也许这只泥牛有着某种特殊的力量或者寓意。 就这样,阿明和他的船在海上漂泊了许久,食物和淡水渐渐耗尽,他陷入了绝境。而那只泥牛,就静静地躺在船上,仿佛在嘲笑他的愚蠢。 最终,阿明和他的船就像那只泥牛一样,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再也没有回来,真可谓是泥牛入海,一去不返。 后来,人们就用“泥牛入海”这个成语来比喻一去不回,毫无消息。就如同《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中所记载的:“洞山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这个成语提醒着人们,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要保持谨慎和敬畏,不要轻易去触碰那些可能带来危险的东西,否则可能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在做出某些决定或行动后,要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免如泥牛入海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牛不喝水强按头

成语拼音

niú bù hē shuǐ qiǎng àn tóu

成语解释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

成语典故

那一年通州的男女洋学生下乡大扫茬,遇见没有剪辫子的男人便牛不喝水强按头,咔嚓一声铰掉后脑勺的猪尾巴。★刘绍棠《水边人的哀乐故事》一

成语造句

他根本不愿意做这份工作,老板却非要他去,这简直就是牛不喝水强按头,最终也很难有好的结果。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一个叫李正,一个叫王猛。 李正是个富家子弟,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性格骄纵蛮横。王猛则出身贫寒,但勤奋努力,为人正直善良。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王猛为了帮助乡亲们度过难关,四处奔走,想办法寻找水源,开垦荒地,种植耐旱的作物。而李正却对此不闻不问,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 后来,王猛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他找到了一处地下水源,并带领着乡亲们一起修建了灌溉渠道,让部分农田重新恢复了生机。大家对王猛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李正看到王猛因为帮助大家而受到尊重,心中十分嫉妒。他决定也要参与到救灾的行动中来,不是为了帮助百姓,而是为了获得赞誉。 李正仗着自己家中的财富,强行要求百姓按照他的方式去救灾。他不了解实际情况,也不听从别人的建议,只是一味地凭借自己的想法行事。比如,他非要在一块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上种植昂贵的作物,百姓们都觉得不妥,纷纷劝阻,可他却牛不喝水强按头,逼迫大家听从他的安排。 结果可想而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任何收获,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资源。百姓们对他怨声载道,他不仅没有获得期待中的赞誉,反而声誉扫地。 与此相反,王猛始终尊重大家的意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救灾方案,最终带领大家战胜了旱灾,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否则只能是自食恶果。就如同李正,强行去做不恰当的事,最终落得个失败和被人指责的下场。而王猛顺应民意,从实际出发,才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大家的真心拥护。

牛刀小试

成语拼音

niú dāo xiǎo shì

成语解释

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

典故出处

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次简单的测试中,他轻松应对,看似不经意的表现,实则是牛刀小试,就让众人刮目相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子游的人,他才华出众,心怀大志。 子游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勤奋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四处求学,拜访名师,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智慧。 当时,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动荡。子游渴望能够有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终于,他得到了一个机会,被任命为一座小城的官吏。 虽然这座小城规模不大,但子游并没有轻视这份职责。他上任后,立刻开始深入了解城中的情况,从百姓的生活到政务的运作,事无巨细。他发现城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治安不佳、民生困苦等。 子游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现状。他首先整顿了治安,加强了巡逻力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他积极推动经济发展,鼓励百姓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改善生活条件。 在子游的努力下,这座小城逐渐发生了变化。治安好转,百姓们安居乐业,经济也开始繁荣起来。子游的治理才能开始显现,他的举措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和赞扬。 虽然这只是子游政治生涯中的一次“牛刀小试”,但他通过这次经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游的才能被更多的人所认可。他不断获得更大的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始终秉持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后来,子游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他的经历也让人们明白,即使是在看似不起眼的机会中,只要用心去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牛刀小试”这个成语,也因此被用来形容有大才能的人初次任职就表现出色,或者在小事情上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它提醒着人们不要轻视任何一个机会,要勇于尝试,不断积累经验,为未来的更大挑战做好准备。

牛骥同皂

成语拼音

niú jì tóng zào

成语解释

皂牲口槽。牛跟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

典故出处

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使不羁之士与牛同皂,此鲍焦所以愤于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

成语典故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宋·文天祥《正气歌》

成语造句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有些人鱼龙混杂,甚至出现了牛骥同皂的情况,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埋没。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里的人们各自过着不同的生活。 在这个国家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名叫张华。张华虽然富有,但他心地善良,经常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们。然而,张华有一个缺点,就是过于轻信他人。 有一天,张华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个名叫李三的人。李三看起来穷困潦倒,但他能说会道,很快就取得了张华的信任。张华决定收留李三在自己的店里帮忙,并给予他丰厚的报酬。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发现李三并不是一个勤劳诚实的人。他经常偷懒,还偷偷地从店里拿东西去变卖。但是,张华因为心地善良,一直没有忍心赶走李三。 与此同时,在张华的店里还有一个伙计叫王四。王四勤劳踏实,工作认真负责,但张华却因为李三的巧言令色而常常忽略了王四的努力。 就这样,李三和王四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张华的店里一同工作,就如同牛骥同皂一般。 后来,张华的店铺因为李三的一些不当行为而遭受了一些损失。张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重新审视李三和王四。他终于发现了王四的优点和价值,而对李三也不再纵容。 最终,张华辞退了李三,开始重用王四。店铺在王四的努力经营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像张华一样,不能让优秀的人和品行不端的人混在一起,而应该明辨是非,善于发现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能让那些不良之人影响到整体的发展。正如《汉书·邹阳传》中所说:“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我们要避免出现牛骥同皂的情况,才能让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牛毛细雨

成语拼音

niú máo xì yǔ

成语解释

指细而密的小雨。

典故出处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牛毛细雨送斜阳。”

成语典故

可是连天牛毛细雨,迷迷蒙蒙,不见一丝阳光。★陶承《我的一家》四

成语造句

清晨出门,微风拂面,却发现不知不觉间已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牛毛细雨。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村子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有一年,天气一直很干旱,土地干裂,庄稼都快干死了,人们心急如焚,每天都盼望着能下一场大雨。一天,天空中终于出现了一些云彩,人们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然而,等了许久,只落下了一些如牛毛般细小的雨丝,这就是所谓的牛毛细雨。这点雨对于干涸的大地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村里有一位智慧的老人,他看着这牛毛细雨,想起了以前的一段历史。在很久之前,也有一个地方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当时的人们也是苦苦盼望着雨水的降临。当终于盼来了一场小雨时,人们兴奋不已,以为旱灾就此结束。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继续做好应对旱灾的准备,后续依旧没有足够的雨水,导致了庄稼颗粒无收,人们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困境。 老人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村民们听,他说:“虽然现在下了这牛毛细雨,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这一点点的雨水就放松警惕。我们要像面对更大的旱灾一样,继续努力寻找水源,节约用水,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 村民们听了老人的话,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挖井取水,合理分配用水,还积极寻找其他可以灌溉庄稼的办法。尽管牛毛细雨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缓解,但村民们的努力和准备最终让他们在艰难的旱灾中坚持了下来。 当真正的大雨倾盆而下时,村民们欢呼雀跃,他们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们也明白了,不能仅仅依靠偶尔的牛毛细雨,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机会或帮助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要像那些村民一样,保持警惕和努力,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即使是牛毛细雨般的希望,也要紧紧抓住,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牛毛细雨-成语图片

牛毛细雨

牛头马面

成语拼音

niú tóu mǎ miàn

成语解释

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典故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婆。”

成语典故

只是近来常常在梦中,或是在将醒未醒之顷,一阵悚然,从前所怕的牛头马面,都积压了来,都聚围了来。★冰心《山中杂记—遥寄小朋友》

成语造句

传说中阴曹地府的景象阴森恐怖,到处是面目狰狞的恶鬼,甚至还有令人胆寒的牛头马面。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传说中,地府是一个神秘而令人敬畏的所在。据说,当人的生命走到尽头,灵魂就会被黑白无常引领着穿过阴阳两界,前往地府接受审判。而在地府之中,有两位令人胆寒的神祇,名曰牛头马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他生性狡诈,平日里专做些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勾当,搞得乡邻们怨声载道。然而,李四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天,李四在路上偶遇一位富商。见其行囊丰厚,李四顿生歹意。他悄悄跟踪富商,待到夜深人静之时,持刀打劫。富商奋力反抗,却终因寡不敌众,被李四残忍杀害,财物也被洗劫一空。 富商含冤而死,其冤魂不散,直冲地府鸣冤。地府的阎王闻知此事,勃然大怒,立即派遣牛头马面前往人间捉拿李四。 牛头人身,力大无穷,手持钢叉,面容狰狞;马面青面獠牙,手持铁链,吼声如雷。他们穿梭于阴阳之间,很快便找到了李四的所在。 当时,李四正在家中得意洋洋地数着抢来的钱财。突然,一阵阴风吹过,房间变得阴森寒冷。李四心中一惊,抬头望去,只见牛头马面赫然出现在眼前。 李四吓得瘫倒在地,试图求饶。但牛头马面毫不留情,用铁链锁住他的脖颈,钢叉抵住他的后背,将他强行拖往地府。 地府之中,阎王严正审判。李四面对铁证,无从抵赖,只得认罪。最终,李四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尽折磨,以偿还他所犯下的罪孽。 从此,牛头马面的威名在人间流传开来,成为了正义和惩罚的象征。人们用他们的形象来警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莫要作恶,否则终有一日会被地府的神明所惩处。这也让世人明白,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牛之一毛

成语拼音

niú zhī yī máo

成语解释

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广袤的宇宙中,人类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牛之一毛,还有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和故事令人感慨万千。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苏秦的谋士。他心怀壮志,渴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然而,起初他的主张并未得到各国君王的重视,四处碰壁,生活困顿。但苏秦并未放弃,他日夜苦读,钻研谋略,终于得到了燕王的赏识。 后来,苏秦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说服了其他各国君王,组建了合纵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一时间,苏秦声名远扬,成为了各国敬重的人物。 与此同时,在秦国,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商鞅深知秦国若要强大,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于是,他不顾贵族的反对,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逐渐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秦王嬴政继位后,更是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广纳贤才,厉兵秣马,准备一举消灭其他六国。 当秦军的铁蹄踏上他国的土地时,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田园荒芜,人们流离失所。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有一位名叫李冰的官员。他看到百姓们的苦难,心中十分不忍。于是,他决定放弃在朝中的高官厚禄,来到蜀地,带领百姓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使得蜀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然而,在嬴政统一天下的征程中,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和伤亡是无法估量的。无数的生命消逝,无数的财富化为乌有。对于整个天下而言,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的生命和财富,不过是“牛之一毛”。 嬴政终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建立了秦朝。但由于他的暴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当明白,无论是个人的得失,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巨大的牺牲,都应当让我们警醒。珍惜和平,关爱生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骑牛觅牛

成语拼音

qí niú mì niú

成语解释

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同骑驴觅驴”。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一直在追求所谓的理想生活,却不知自己早已身处其中,这无异于骑牛觅牛。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逸的年轻人。李逸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境贫寒,但他却心怀大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李逸自幼勤奋好学,虽然没有条件去私塾读书,但他常常向村里的先生请教,借别人的书籍来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逸的学识日益丰富,然而,他始终觉得自己所拥有的还远远不够。 有一天,李逸听说京城有一位大儒,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求学。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艰辛,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终于来到京城,李逸顺利地拜在了那位大儒的门下。在大儒的教导下,他刻苦钻研,进步飞快。然而,随着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多,李逸却渐渐陷入了一种迷茫之中。 他看到同窗们有的擅长诗词,有的精通音律,有的在书画方面颇有造诣,而自己虽然在经学上有所心得,但总觉得处处不如人。于是,他开始盲目地模仿别人,今天学习诗词,明天钻研音律,后天又苦练书画,结果样样都学得不精。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逸越来越焦虑。大儒看出了他的问题,把他叫到跟前,说道:“李逸啊,你为何如此迷茫?”李逸便将自己的苦恼和盘托出。 大儒微微一笑,说道:“你这就好比是骑牛觅牛。你原本已经骑在牛背上,却还在四处寻找牛。你自身所擅长的经学,若能深入钻研,必能有所成就,何必去羡慕他人,盲目追随呢?” 李逸听后,恍然大悟。他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初心,想起当初为了求学所付出的努力,不禁羞愧万分。 从此,李逸不再盲目跟风,而是专注于经学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经学大家,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目标,不要像骑牛觅牛那样,明明已经拥有,却还在盲目寻找,只有坚守初心,专注前行,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气冲牛斗

成语拼音

qì chōng niú dǒu

成语解释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典故出处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

成语典故

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牛斗,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成语造句

他在得知自己被冤枉的真相后,愤怒的情绪简直难以抑制,那股气势气冲牛斗。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李陵的英勇将领。他出身将门,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和过人的谋略。 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事频繁。李陵主动请缨,率领五千精兵出征匈奴。在茫茫的草原上,李陵的军队遭遇了匈奴的主力部队。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李陵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指挥着士兵们奋勇杀敌。 然而,战斗的形势愈发严峻,汉军逐渐陷入了困境。尽管李陵和他的士兵们拼死抵抗,但匈奴的攻势却一浪高过一浪。李陵深知,继续硬拼下去,这支军队将全军覆没。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决定带领士兵们边战边退,寻找突围的机会。 在艰难的撤退过程中,汉军伤亡惨重,但他们的士气并未消沉。李陵不断地激励着士兵们,告诉他们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回到汉朝的领土。 可是,命运似乎对李陵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一次战斗中,李陵的军队被匈奴彻底包围。最终,李陵无奈之下选择了投降匈奴。 这个消息传到了汉朝,汉武帝龙颜大怒。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指责李陵的叛国之罪,唯有司马迁站了出来。 司马迁为人正直,他深知李陵的为人和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向汉武帝进谏,为李陵辩解。司马迁说道:“李陵将军率领区区五千士兵,面对匈奴的大军,杀敌无数,其英勇之气冲牛斗。虽最终无奈投降,但想必其中定有隐情。” 然而,汉武帝正在气头上,他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一怒之下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并施以宫刑。 司马迁遭受了如此巨大的屈辱,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而李陵,虽然投降了匈奴,但他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无人能知。他在匈奴的日子里,始终怀念着汉朝的故土,他的英勇之气冲牛斗的形象,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仅凭一时的表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全面、客观地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气喘如牛

成语拼音

qì chuǎn rú niú

成语解释

形容大声喘气的模样。

典故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脸是喝了个漆紫,连乐带忙,一头说着,只张着嘴,气喘如牛的拿了条大手巾擦那脑门子上的汗。”

成语典故

那总办气喘如牛的说道‘那贱人我不要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六回

成语造句

他刚刚跑完一千米,累得气喘如牛,半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四的农夫。李四身材魁梧,力气过人,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壮劳力。 每年农忙时节,李四总是田间地头最忙碌的那个人。他家的田地众多,播种、除草、收割,每一项农活他都亲力亲为,从不懈怠。 这一年,又到了秋收的关键时刻。李四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劳作,希望能赶在秋雨来临之前,将成熟的庄稼全部收回家中。他挥舞着镰刀,汗水如雨般落下,浸湿了他的衣衫。 然而,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劳作,让李四的身体渐渐感到吃不消。一天午后,太阳高悬,酷热难耐。李四依然在田中奋力收割着庄稼,他的动作已经不像刚开始时那般敏捷有力。 突然,李四觉得一阵头晕目眩,胸口发闷。但他咬着牙,强撑着继续干活。就在这时,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每一次呼吸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喉咙里发出粗重的喘息声,如同拉风箱一般。 邻居王五路过,看到李四这般模样,连忙跑过来劝他:“李四,你这都气喘如牛了,快歇歇吧,别把身体累垮了!”李四却摇摇头说:“不行啊,这庄稼不及时收,遇到秋雨就全毁了。”说完,又继续埋头苦干。 可没过多久,李四终因体力不支,眼前一黑,晕倒在了田地里。王五赶紧叫来众人,将李四抬回了家中。经过几日的调养,李四的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 经过这次教训,李四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固然要勤劳努力,但也要懂得劳逸结合,不能一味地蛮干,否则就会像这次一样,累得气喘如牛,甚至危及自身的健康。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懂得休养生息,过度役使民力,修建长城、阿房宫等浩大工程,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导致民怨沸腾,秦王朝二世而亡。这正如过度劳累的李四,不懂得合理安排,最终累垮了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吸取这样的教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掌握好节奏,避免让自己陷入过度劳累、气喘如牛的困境。

气克斗牛

成语拼音

qì kè dǒu niú

成语解释

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同气吞牛斗”。

典故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千金记·受辱胯下〉》俺自有翅排云,气克斗牛,怎肯与他年少成仇。”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他展现出的气势简直让人惊叹,那股劲头可谓气克斗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场之上,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有一位名叫李猛的将领,他出身贫寒,但心怀壮志,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当时,敌国屡屡侵犯边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猛所在的国家决定出兵抵御外敌,李猛毅然投身军旅。 初上战场,李猛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他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从不退缩。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敌军来势汹汹,兵力远超己方。我方将士们见此情景,心中难免有些胆怯。然而,李猛却挺身而出,鼓舞士气,他大声说道:“敌军虽众,但我们为了国家和百姓,为了正义而战,何惧之有!” 战斗打响,李猛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挥舞着手中的长枪,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仿佛有着无尽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我方将士们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逐渐扭转了战局。 经过一番激战,敌军开始败退。李猛却没有丝毫松懈,他率领着一队精锐骑兵,对敌军穷追不舍。在追击的过程中,他遭遇了敌军的一支主力部队。但李猛毫无惧色,他怒吼一声,再次冲锋。 此时的李猛,气势如虹,真可谓是气克斗牛。他的勇气和决心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位将士,大家都跟随着他,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敌军被彻底击溃,边境得以安宁。 战后,李猛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他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国家的栋梁之材。 李猛气克斗牛的精神,不仅为他赢得了荣誉和尊重,更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典范。每当国家面临危难之时,人们总会想起李猛的英勇事迹,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为了保卫家园而奋勇前行。

牵牛下井

成语拼音

qiān niú xià jǐng

成语解释

比喻事情棘手,使不出力。

典故出处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至如负贩经商,登山涉水,吃烟人更是牵牛下井。”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这件事明明很简单,他却非要复杂化,搞得像牵牛下井一般艰难。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的人们都过着平静而简单的生活。其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强,一个叫阿勇。 阿强是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去田里劳作,对待邻里也总是热情相助。而阿勇则较为懒惰,总是想着不劳而获,还时常嫉妒阿强的勤劳和好人缘。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收成极差。大家纷纷想办法寻找水源来灌溉农田。阿强主动带领着村民们四处勘察,最终发现了一处隐藏在山后的地下水源。然而,要将水引到农田里,需要挖一条长长的水渠。 阿强毫不犹豫地拿起工具,开始努力挖掘水渠。村民们也被他的精神所感染,纷纷加入其中。可阿勇却在一旁冷嘲热讽,说这是白费力气,根本不可能成功。 阿强不为所动,依旧埋头苦干。眼看着水渠一天天接近完工,就在还差最后一段的时候,阿强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村民们都十分担心,可阿勇却在这时站了出来,说他可以完成剩下的工作。 大家将希望寄托在了阿勇身上,然而阿勇根本没有真本事,他装模作样地挖了几下,就开始抱怨这活儿太难,甚至想要放弃。村民们纷纷指责他,阿勇却狡辩说这就好比牵牛下井,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大家陷入绝望的时候,病还未痊愈的阿强又回到了工地。他鼓励大家不要放弃,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水渠终于挖通,水源成功地引到了农田里,拯救了庄稼。 经过这件事,村民们都看清了阿勇的真面目,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而阿强的勤劳和坚韧则赢得了大家更多的尊重和赞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像阿勇那样轻易放弃,更不能将责任推卸给困难本身,说什么牵牛下井。只要我们像阿强一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敲牛宰马

成语拼音

qiāo niú zǎi mǎ

成语解释

指宰杀牲畜。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逢年过节,村里的人们聚在一起,准备了丰盛的食材,那热闹的场景好似在敲牛宰马一般。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繁华的城镇,名为永安镇。这镇子虽说不大,却也是商贸云集,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镇中有两大家族,分别是赵家与钱家。赵家世代从商,积累了丰厚的家财;钱家则以习武闻名,家中子弟个个武艺高强。 这一年,恰逢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镇中的粮仓也所剩无几,眼看就要陷入饥荒的危机。赵家老爷赵鸿德,为人精明且心地善良,他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然而,此举却引起了钱家的不满。 钱家老爷钱广进,心胸狭隘,见赵家因此事在镇中声名大噪,心生嫉妒。他认为赵家此举是为了收买人心,欲在镇中一家独大。于是,钱广进暗中谋划,想要破坏赵家的善举。 他派出家中子弟,在赵家放粮的队伍中制造混乱,甚至打伤了赵家的伙计。赵鸿德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亲自上门找钱广进理论。 钱广进却蛮不讲理,不仅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反而指责赵家故意借机炫耀财富。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愈发激烈。 终于,钱广进决定不再忍耐,他召集了家族中的所有壮丁,准备与赵家一决高下。而赵家也不甘示弱,组织起了自家的护卫。 就在两大家族剑拔弩张,即将大打出手之时,镇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站了出来。他深知这场争斗一旦爆发,将会给整个永安镇带来巨大的灾难。 老者苦口婆心地劝说双方:“如今灾荒当头,百姓们本就生活艰难,你们两大家族若再如此争斗,无异于敲牛宰马,自毁家园。大家应当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灾荒,而非为了一时的意气之争,让全镇陷入混乱。” 赵鸿德和钱广进听了老者的话,都陷入了沉思。回想起往昔镇中的繁荣与和谐,他们不禁心生愧疚。 最终,赵鸿德主动让步,钱广进也为自己的鲁莽行为道歉。两大家族决定放下成见,共同努力,帮助全镇百姓度过灾荒。 经过众人的努力,永安镇终于熬过了艰难的时光,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而赵家和钱家也从此和睦相处,成为了镇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矛盾时,应当冷静思考,以和为贵,切不可意气用事,做出敲牛宰马般的冲动之举。

如牛负重

成语拼音

rú niú fù zhòng

成语解释

象牛背着学生的东西一样。比喻生活负担极重。

典故出处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压力极大,简直是如牛负重。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福的农夫。李福为人勤劳善良,然而命运却未曾对他格外眷顾。 李福家中田产稀少,却要养活一家老小。每年的耕种时节,他总是早早地起身,迎着晨曦走向田间,直至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家中。 这一年,遇上了天灾,先是大旱,接着又是蝗灾。庄稼收成极差,全家陷入了困境。为了维持生计,李福不得不向村里的富户借粮。那富户心狠手辣,利息极高,可李福别无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李福每日拼命劳作,却依旧难以还清欠款。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头老牛,肩负着沉重的负担,艰难地前行。 一天,李福在田间劳作时,累得瘫倒在地。望着那片荒芜的田地,他心中充满了绝望。但想到家中妻儿老小还在等着他,他又强撑着站起身来,继续劳作。 妻子见他如此辛苦,心疼不已,劝他另寻出路。李福却摇摇头说:“我生为农夫,种地是我的本分,哪怕如牛负重,我也要坚持下去,只为给家人一个温饱的生活。” 终于,在李福的不懈努力下,老天也似乎被他的坚持所感动,接下来的几年风调雨顺,庄稼获得了丰收。李福不仅还清了债务,家中也渐渐有了余粮。 李福的故事在村里流传开来,人们对他的坚韧和毅力敬佩不已。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即便如牛负重,也终能走过艰难,迎来希望的曙光。

童牛角马

成语拼音

tóng niú jiǎo mǎ

成语解释

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典故出处

汉·扬雄《太玄经·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这件事情的发展毫无逻辑,混乱不堪,简直就是童牛角马,让人摸不着头脑。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洛邑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着平静而又祥和的生活。 当时,洛邑有一位名叫子虚的年轻学者,他满怀壮志,一心想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子虚勤奋好学,对各种学问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治国之道有着深入的研究。 有一年,洛邑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农田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国王为此忧心忡忡,召集了众多大臣商议对策。子虚也在受邀之列。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主张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有的则认为应该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这些建议都存在着种种弊端,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当前的危机。 子虚静静地站在一旁,认真倾听着大家的讨论。当众人都陷入沉默时,他挺身而出,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案。 子虚说道:“陛下,如今的局势犹如一团乱麻,我们不能盲目地采取一些似是而非的措施。就如同那童牛角马,看似有着马的外形和牛的角,却既非马也非牛,不伦不类。我们需要的是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策略。” 国王听后,微微皱眉,问道:“那依你之见,应当如何?” 子虚从容不迫地回答:“首先,应当迅速从周边地区调运粮食,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同时,组织青壮劳动力,在旱情较轻的地区抢种耐旱作物,以保障未来的粮食供应。此外,还要派出专人寻找新的水源,并制定合理的用水规划。” 子虚的方案条理清晰,考虑周全,国王听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按照子虚的建议施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洛邑终于度过了难关,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国王对子虚的才能赞赏有加,委以重任。 而子虚提出的“童牛角马”的比喻,也成为了洛邑朝堂上的一段佳话,时刻提醒着众人在面对问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做出不切实际、模棱两可的决策。

土牛木马

成语拼音

tǔ niú mù mǎ

成语解释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典故出处

《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成语典故

若门资之中而得愚瞽,是则土牛木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北史·苏绰传》

成语造句

他做的那些工作,看起来复杂,实则毫无实际价值,简直就是土牛木马。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榆城的地方。这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小城,人们以农耕和畜牧为生,过着简单而充实的日子。 榆城有一位年轻的农夫叫李田,他勤劳善良,对农耕之事尤为上心。每年春天,他都会早早地准备好农具和种子,期待着能有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这一年,李田的地里遭受了虫灾,庄稼收成不佳。他心中焦急万分,想着来年一定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预防虫害。 就在李田苦思冥想之际,他听闻邻城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据说有着独特的农耕技巧。李田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前往邻城求教。 经过数日的奔波,李田终于见到了那位老农。老农听了他的遭遇,微微一笑,说道:“种地不能只靠蛮劲,要懂得顺应天时,合理规划。”李田连连点头,认真倾听着老农的每一句话。 回到榆城后,李田按照老农的教导,精心准备着来年的耕种。他改良了土地,调整了种植的作物种类和时间。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榆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河流干涸,井水枯竭,土地干裂,李田的努力眼看就要化为泡影。 但李田没有放弃,他四处寻找水源,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去远处的山上挑水灌溉。他的坚持和努力,让周围的人们都为之感动,纷纷伸出援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旱灾终于过去,迎来了降雨。李田的庄稼也渐渐恢复了生机。 可是,就在庄稼即将成熟的时候,一场狂风暴雨袭来,许多庄稼倒伏,损失惨重。 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李田感到无比的沮丧和绝望。他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却总是事与愿违,仿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如同土牛木马一般,徒有其形,毫无用处。 然而,李田的妻子却安慰他说:“夫君,莫要灰心。我们虽然历经磨难,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成功的一天。”李田听了妻子的话,重新振作起来。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尝试,李田终于掌握了一套适合当地的农耕方法,年年都获得了丰收,成为了榆城有名的种田能手。 李田的故事告诉人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或许会遇到重重困难,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如土牛木马般看似无用,但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总结经验,终能有所成就。

蜗角虚名

成语拼音

wō jiǎo xū míng

成语解释

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典故出处

宋·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成语典故

都为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蚁阵蜂衙,将一片打劫的心,则与人争高论下,直等待那揭局儿死时才罢。★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

成语造句

人生在世,不应过分追逐那些如蜗角虚名般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真正的价值追求。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有一个名叫庄周的学者,他对世间的功名利禄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庄周生活简单,每日思考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他常与友人在乡间漫步,谈论着世间的种种现象。 有一天,庄周听闻了两个诸侯国为了争夺一小块土地而大动干戈,无数士兵战死沙场,百姓流离失所。他不禁摇头叹息,对友人说道:“你看这世间之人,为了那一点点的土地和所谓的荣耀,不惜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实在是可悲可叹。” 友人问道:“那依你之见,何为重要,何为不重要呢?” 庄周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在这茫茫天地之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那些诸侯们为了争夺土地、权力,争得头破血流,可他们却不曾想过,这一切在浩瀚宇宙中,不过是蜗角之微。所谓的功名,不过是蜗角虚名罢了。” 友人不解:“蜗角虚名?愿闻其详。” 庄周微笑着解释道:“你看那蜗牛的触角,极其微小。而诸侯们所争夺的土地和权力,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就如同蜗牛触角上的那一点点地方。他们为了这微不足道的虚名,耗尽心力,甚至失去生命,实在是愚不可及。”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依你之见,我们应当如何处世?” 庄周说道:“我们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为外物所累。不被那蜗角虚名所迷惑,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后来,庄周的这番言论在世间流传开来,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人为了那看似耀眼的功名,不择手段,勾心斗角。然而,当岁月流转,一切都化为尘土,那些曾经追逐的蜗角虚名也早已烟消云散。唯有那些坚守内心、追求真理和善良的人,才在历史的记忆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正如庄周所倡导的,我们应当看清这世间的虚幻,不被蜗角虚名所束缚,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蜗行牛步

成语拼音

wō xíng niú bù

成语解释

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做事总是慢慢腾腾,简直就像那蜗行牛步,效率极低。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位叫李勤,一位叫张弛。 李勤是个勤劳刻苦的人,他每天黎明即起,辛勤劳作在田间地头。无论寒暑,从不间断。他家的农田总是庄稼茂盛,收成颇丰。 而张弛则恰恰相反。他总是懒散度日,做事拖拖拉拉,毫无效率。每当需要他去农田干活时,他总是慢慢腾腾,仿佛每一步都重若千钧。 有一年,遭遇了旱灾,庄稼收成大减。李勤心急如焚,他想尽办法引水灌溉,每天都在田间忙碌,争分夺秒地拯救庄稼。而张弛呢,依旧是蜗行牛步,不紧不慢。别人劝他赶紧想办法抗旱,他却总是不以为意地说:“急什么,天总会下雨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勤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的庄稼虽然受到旱灾影响,但损失相对较小。而张弛的田地,因为他的拖延和懒散,几乎颗粒无收。 到了交税的时候,李勤轻松地交上了税款,家中还有余粮。而张弛却因为没有收成,无法交税,面临着官府的责罚。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都以李勤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勤奋努力,切勿像张弛那般蜗行牛步,最终一事无成。 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在战争中,将领若决策迟缓,行军缓慢,就如同蜗行牛步,往往会错失战机,导致战争的失败。而那些果断勇敢,行动迅速的将领,则能够抓住时机,取得胜利。 又如在国家的发展中,如果政策的推行缓慢,改革的步伐如同蜗行牛步,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被其他国家超越。相反,积极进取,快速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的生活,还是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切不可像张弛那样蜗行牛步,否则必将陷入困境,难以有所成就。

犀牛望月

成语拼音

xī niú wàng yuè

成语解释

比喻见到的不全面。

典故出处

《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静静地坐在窗前,那神情仿佛在追寻着什么,宛如犀牛望月般执着。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村子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村里有一个名叫阿强的年轻人,他勤劳善良,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阿强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却有着一颗勇敢追求梦想的心。 有一天,阿强听说在遥远的城镇里,有许多赚钱的机会。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城镇闯荡一番。 经过长途跋涉,阿强终于来到了城镇。初来乍到的他,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有些迷茫和无助。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工作。 终于,阿强在一家工坊找到了一份差事。他每天辛勤工作,从不懈怠。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却始终觉得自己距离心中的目标还很遥远。 在一个月圆之夜,阿强结束了一天的劳累,走出工坊,望着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此时,他突然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和那片熟悉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思念之情。 就在这时,他看到工坊院子里的一头犀牛,正痴痴地望着月亮,那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无奈。阿强心中一动,仿佛从这犀牛望月的情景中看到了自己。 他意识到,自己就像这头犀牛一样,虽然一直努力地朝着目标前进,但有时候却因为过于专注眼前,而忽略了周围的美好和可能的机会。就如同犀牛望着月亮,以为那是自己能够到达的地方,却不知自己的方向可能已经偏离。 阿强开始反思自己在城镇中的经历,他发现自己一味地埋头苦干,却没有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如何抓住更多的机遇。 从那以后,阿强改变了自己的策略。他不仅努力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技能,结交了许多有经验的朋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阿强终于在城镇中站稳了脚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像犀牛望月那样,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休牛归马

成语拼音

xiū niú guī mǎ

成语解释

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

典故出处

语出《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书弗服。”《隋书·薛道衡传》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成语典故

岂直休牛归马,但美于偃兵,保大定功,空歌于成德者哉!★宋·卢多逊《新修周武王庙碑》

成语造句

战争终于结束,百姓渴望已久的和平降临,如今田间耕作繁忙,处处呈现出安居乐业的景象,真可谓是休牛归马。

成语故事

在久远的古代,天下纷争不断,战火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有两个相邻的大国,常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兵戎相见。双方的军队在边境上对峙,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使得田野荒芜,村庄被焚毁,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然而,在两国之中,分别出现了两位明智的君主。其中一位君主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后,开始反思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痛苦。他深知,长期的战乱不仅让百姓受苦,也让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困境。于是,他决定派遣使者前往邻国,表达了希望停止战争、寻求和平的意愿。 邻国的君主在接到使者的信息后,也陷入了沉思。他同样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意识到继续争斗下去,双方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同意了和谈。 在和谈的过程中,双方君主达成了共识,决定休牛归马。两国下令将战场上的战马送回农田,让它们重新承担耕种的任务;把用于战争的耕牛放回田园,恢复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庄稼丰收,百姓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曾经被战火摧残的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集市上人头攒动,贸易繁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世的人们每当回顾这段历史,都会感慨休牛归马所带来的和平与繁荣。它成为了一个典范,提醒着后人,战争带来的只有破坏和伤痛,而和平与发展才是人们共同的追求。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也应当以史为鉴,珍惜和平,让休牛归马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休牛散马

成语拼音

xiū niú sàn mǎ

成语解释

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

典故出处

唐·魏徵寿《隋书·薛道衡传》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天下初定,百姓渴望安居乐业,此时正应休牛散马,让民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成语故事

在古代,天下纷争,战火频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其君王雄才大略,一心想要统一天下,结束这长久以来的战乱。 这位君王率领着他英勇无畏的军队,四处征战,攻城略地。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马不停蹄,从未有过片刻的停歇。然而,长年累月的战争让百姓们苦不堪言,田地荒芜,民生凋敝。 终于,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这位君王的军队大获全胜,敌方势力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抵抗。君王望着满目疮痍的大地,心中涌起了一丝不忍和反思。 他回想起曾经的和平岁月,那时百姓安居乐业,田野里麦浪滚滚,街市上热闹非凡。而如今,因为战争,一切都变得破败不堪。 于是,这位明智的君王决定停止征战,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休牛散马”,让那些在战场上历经风霜的牛马都回归田园,不再用于军事。他还减免赋税,鼓励百姓重新开垦荒地,种植庄稼。 一时间,原本荒芜的田野重新焕发了生机,农民们辛勤劳作,期待着丰收的到来。曾经的士兵们也放下了兵器,拿起农具,投身到农业生产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逐渐恢复了元气。粮食丰收,百姓富足,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这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吸引了周边其他国家的关注,他们纷纷派遣使者前来交流学习。这位君王以礼相待,倡导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国家因为君王的明智决策“休牛散马”,实现了从战乱到和平,从贫困到繁荣的伟大转变。它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一牛九锁

成语拼音

yī niú jiǔ suǒ

成语解释

比喻无法解脱。

典故出处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牛九锁,更相牵挛,案明如市,不得东西,请谳得报,日中被刑。”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虽然他才华横溢,却被困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犹如一牛九锁,难以施展拳脚。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福的农夫。李福为人勤劳善良,家中养着一头壮实的老牛。 这头老牛力大无穷,是李福农耕时的得力助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遭遇了连年的灾荒,田地收成锐减,李福一家的生活也变得日益艰难。 为了维持生计,李福不得不向村里的富户王老爷借债。王老爷是个心术不正之人,他早就觊觎李福的老牛。当李福前来借债时,王老爷心生一计,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若李福到期无法偿还债务,就需将老牛抵偿给他。李福无奈之下,只好答应。 怎料,那一年的灾荒越发严重,李福拼尽全力劳作,依旧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王老爷趁机强行带走了老牛。 王老爷得到老牛后,并不是让它继续耕田劳作,而是将其锁在自家的牛棚里,试图驯服老牛为自己拉车。然而,老牛性格倔强,它怀念着与李福一同在田间劳作的日子,坚决不肯听从王老爷的驱使。 王老爷恼羞成怒,为了让老牛屈服,他竟然给老牛加上了一重又一重的锁链,整整九重锁。老牛被困在狭窄的牛棚中,动弹不得,眼中满是痛苦和不屈。 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听闻了此事,前来劝说王老爷:“万物皆有灵,这老牛为李福辛勤劳作多年,如今你这般对待它,实在有违天理。”王老爷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不久之后,王老爷家中突然遭遇了一系列的变故。先是他的生意连连亏损,接着家中有人重病。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王老爷作恶多端,亏待老牛所致。 王老爷在遭受诸多打击后,也开始心生悔意。最终,他决定解开老牛身上的九重锁,将老牛归还给李福。 李福再次见到老牛时,老牛已是瘦骨嶙峋。但当它重新回到熟悉的田间,与李福一起劳作时,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他人和万物都应怀有善良和尊重之心,切不可像王老爷那般,用一牛九锁的残酷手段,否则终会自食恶果。

一牛鸣地

成语拼音

yī niú míng dì

成语解释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硼地”。

典故出处

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成语典故

一牛鸣地时相见,双树影堂还结缘。★清·金农《僦居玉溪赠无闷讲师精蓝》诗

成语造句

此地虽然看似平凡,实则是一牛鸣地,许多杰出人才都从这里走出。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处宁静的村庄,名叫清平村。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农耕为生,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 村里有两位好友,分别叫李泽和王翰。他们自幼一起长大,一同玩耍,一同求学,感情十分深厚。成年后,李泽勤奋好学,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踏上了仕途。而王翰则留在村里,继续经营家中的农田。 李泽初入官场,满怀雄心壮志,一心想要为百姓谋福祉,做出一番大事业。然而,官场的复杂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同僚之间的勾心斗角,上级的压力,让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努力在这浑浊的环境中保持清正廉洁。 王翰在村里,辛勤耕耘着自家的农田。虽然日子过得平淡,但也算是衣食无忧。每当农闲时,他总会想起远在他乡为官的好友李泽。 时光荏苒,李泽在官场中遭遇了重重挫折。他的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权贵,被人诬陷排挤,最终被贬谪到一个偏远的小地方。那里贫困荒凉,政务繁杂,李泽却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为当地百姓服务。 而清平村这头,王翰从其他回乡之人的口中得知了李泽的遭遇,心中十分担忧。他决定前往李泽被贬之地探望。 经过长途跋涉,王翰终于见到了李泽。两人相见,感慨万千。李泽向王翰倾诉着心中的苦闷与无奈,王翰则宽慰他,鼓励他不要放弃。 在这偏远之地,李泽和王翰一同漫步在田间地头,回忆着往昔的美好时光。李泽感慨道:“想当初,我一心想要在官场有所作为,却未曾料到会落得如此境地。如今与你在这一牛鸣地相聚,倒也让我看清了许多。” 王翰说道:“好友莫要灰心,此地虽小,但只要你真心为百姓做事,百姓定会铭记于心。官场风云变幻,不如这乡间的一草一木来得实在。” 李泽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此后,他在这小小的地方,尽心尽力,做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功绩,深受百姓爱戴。 多年后,朝廷局势变动,新帝即位,广纳贤才。李泽因其出色的政绩,终于得以重新被召回京城,官复原职。 而这段在一牛鸣地的经历,成为了李泽心中永远的珍藏,让他在日后的为官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清醒而坚定的心。

争猫丢牛

成语拼音

zhēng māo diū niú

成语解释

为了争夺猫而丢了牛。比喻贪小失大。

典故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回真正是争得猫儿丢了牛。”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一些琐事上斤斤计较,结果因小失大,争猫丢牛,耽误了重要的项目进展。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农耕为生,过着简单而平静的日子。 村里有两个邻居,分别叫张三和李四。张三勤劳朴实,家中有几亩良田,每年都能有不错的收成。李四则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家中不仅有田产,还做些小生意,日子过得也颇为殷实。 有一天,张三和李四在村头的集市上相遇。集市上热闹非凡,各种物品琳琅满目。突然,一只花猫从他们眼前窜过,钻进了一个摊位下面。张三和李四同时看到了这只花猫,觉得它十分可爱,都想要把它带回家。于是,两人开始争夺这只花猫,互不相让。 在激烈的争抢过程中,张三不小心碰倒了旁边卖牛的摊位,几头牛受到惊吓,挣脱了绳索,四处乱跑。集市上顿时乱成了一团,人们纷纷躲避,摊主们也惊慌失措。 等到大家好不容易把牛都追回来,卖牛的摊主损失惨重,他气愤地指责张三和李四,说他们为了一只花猫,居然弄丢了他好几头牛,简直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张三和李四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愚蠢。他们原本只是想得到一只可爱的花猫,却没想到因为争猫而丢了更为重要的牛。 这个故事就像历史上许多因贪图小利而失去更大利益的事件一样。比如在某些朝代,一些官员为了争夺一些微不足道的权力和财富,不惜结党营私,互相倾轧,最终导致朝政混乱,国家衰败。又比如在战场上,有些将领为了争夺一时的战功,贸然出兵,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导致全军覆没。 “争猫丢牛”这个成语,就是告诫人们在面对利益和选择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否则,就会像张三和李四一样,因小失大,追悔莫及。

壮气吞牛

成语拼音

zhuàng qì tūn niú

成语解释

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典故出处

明·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赛场上勇往直前,那股拼搏的劲头仿佛拥有无尽的力量,真可谓壮气吞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场上,有一位名叫霍去病的少年将军。 霍去病出生于一个军事世家,自幼便胸怀壮志,渴望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当时,汉朝边境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霍去病十七岁时,便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舅舅卫青远征匈奴。他初次征战,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他率领八百轻勇骑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 随着年龄的增长,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愈发凸显。他多次率领大军抗击匈奴,每一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汉军与匈奴军对峙,匈奴军队人数众多,气势汹汹。然而,霍去病毫无惧色,他目光坚定,望着敌军,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 他对麾下的将士们说道:“匈奴肆虐,侵我疆土,扰我百姓。今日之战,关乎国家荣辱,百姓安宁。我们当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将士们听闻,士气大振。 战斗打响,霍去病一马当先,挥舞着长枪,冲入敌阵。他的勇猛无畏感染了每一位汉军将士,大家紧跟其后,奋勇拼杀。战场上杀声震天,霍去病所到之处,匈奴兵纷纷倒下。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将匈奴彻底击退,让边境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这一战,汉军大获全胜,霍去病的威名传遍了整个边疆。他的壮气,犹如汹涌的波涛,无可阻挡;他的勇气,仿佛能吞灭一切,壮气吞牛。 此后,霍去病继续征战沙场,多次取得重大胜利,为汉朝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名字,成为了敌人心中的噩梦,百姓心中的英雄。 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在二十四岁时便英年早逝。但他那壮气吞牛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奋勇向前。

椎牛发冢

成语拼音

chuí niú fā zhǒng

成语解释

杀牛盗墓。谓为盗无所不为,穷凶极恶。

典故出处

宋·苏轼《策别》十七小者呼鸡逐狗,大者椎牛发冢,无所不至。”

成语典故

或至犯科作奸,椎牛发冢,聚为博弈,出为盗贼。★清·戴名世《钱神问对》

成语造句

他平日里看似老实,没想到竟做出那种道德败坏之事,简直如同椎牛发冢一般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柳城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名叫马三的人。马三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父母早亡,他自幼便无人管教,养成了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习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三非但没有改过自新,反而越发地贪图享受,总想着不劳而获,获取财富。然而,正常的途径无法满足他那贪婪的欲望,他的心思逐渐变得邪恶起来。 有一天,马三在街头闲逛,偶然听到了人们谈论起城外的一处古墓,据说那墓主人生前是一位富甲一方的权贵,陪葬品极其丰厚。这个消息如同恶魔的低语,在马三的心中种下了邪恶的种子。 回到家中,马三夜不能寐,满脑子都是那古墓中的财宝。最终,贪婪战胜了理智,他决定铤而走险,干出那丧尽天良的勾当。 马三四处寻找帮手,那些同样品行不端之人听闻此事,纷纷被财宝所诱惑,聚集在了马三的身边。他们准备了工具,趁着夜色悄悄来到了古墓所在之处。 到了墓前,马三等人丝毫没有对死者的敬畏之心,开始了疯狂的挖掘。他们用尽各种手段,破坏了古墓的宁静。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得手之时,意外发生了。当地的官府接到了百姓的举报,迅速组织了人手前来抓捕。马三等人惊慌失措,四散奔逃,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马三的所作所为,正是“椎牛发冢”的真实写照。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破坏古墓,惊扰死者,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严重亵渎。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当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劳动去获取财富,而不是像马三这样,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椎牛歃血

成语拼音

chuí niú shà xuè

成语解释

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古时部落之间为了结盟,往往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在仪式上椎牛歃血,以表决心和诚意。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边陲小城,名叫宁安城。这座城虽不大,却地处要冲,时常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当时,宁安城的百姓们在一位名叫李宏的将领带领下,过着还算安稳的日子。然而,风云突变,一支强大的敌军突然来袭,他们兵强马壮,来势汹汹。 李宏深知,以城中现有的兵力和资源,要抵抗这支敌军,困难重重。但他更明白,一旦城破,百姓将遭受灭顶之灾。于是,他决定召集城中所有的青壮年,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 在一个空旷的校场上,李宏站在高台之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坚毅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他大声说道:“乡亲们,如今敌军压境,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亲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我们没有退路,唯有拼死一战,方有一线生机。”台下众人齐声高呼:“愿随将军,共抗敌军!” 李宏接着说道:“今日,我们在此立誓,定要保卫宁安城,不成功,便成仁!”说罢,他命人牵来一头健壮的牛,宰杀之后,将牛血盛入碗中。 李宏率先端起血碗,高声说道:“我李宏在此立誓,与诸位兄弟同生共死,若有二心,天打雷劈!”说完,一饮而尽。众人见状,纷纷效仿,一时间,校场上气氛肃穆,众人皆表情凝重,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宏带领着众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不惧生死,奋勇杀敌。 经过数日的激战,敌军终于被击退,宁安城得以保全。而这次椎牛歃血的壮举,也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传奇。人们铭记着李宏和那些英勇战士们的奉献与牺牲,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家园的安宁。 在历史的长河中,椎牛歃血这样的仪式,往往象征着一种坚定的决心和团结一心的力量。如古代的许多义军,在面临困境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后人明白,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团结的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

钻牛角尖

成语拼音

zuān niú jiǎo jiān

成语解释

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典故出处

老舍《神拳》第三幕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别死钻牛角尖。”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纠结于细枝末节,否则就容易钻牛角尖,忽略了整体的大局。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书生。李四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他自幼便对读书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天赋,一心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李四读书十分刻苦,日夜苦读,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书本上。然而,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却逐渐养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爱钻牛角尖。 有一次,李四在研读一本儒家经典时,遇到了一个观点的解读。书中提到“仁者爱人”,对于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李四非要去深究每一个字的含义,以及为何要用这样的顺序排列组合。他不停地查阅各种古籍,询问许多学者,但每个人的解释都无法让他完全满意。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纠结之中,甚至忘记了这一观点的整体主旨是倡导人们要有仁爱之心。 在准备科举考试时,他对于一篇文章的题目,也会过度地去剖析每一个字的深意,试图找出一些旁人根本不会在意的细节和含义。他的同窗们都劝他,考试重要的是理解整体的意思,把握主旨,可他却不以为然,坚信只有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研究透彻,才能写出完美的文章。 然而,科举考试的结果却让李四大失所望。他名落孙山,而那些他认为不如自己刻苦,不如自己懂得多的同窗们,却有不少中榜。李四十分沮丧,他不明白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听闻了李四的遭遇,便前来开导他。老师对他说:“读书做学问,固然需要认真钻研,但切不可钻牛角尖。就如同你在森林中行走,若只盯着一棵树上的一片叶子,便会忽略了整片森林的美景。考试也好,做学问也罢,重要的是把握大局,理解核心要义,而非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过度纠结。” 李四听后,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从此改变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再钻牛角尖,而是更注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灵活运用。经过几年的努力,李四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认真和执着的态度,但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避免陷入钻牛角尖的误区,要学会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

钻牛角尖-成语图片

钻牛角尖

其他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