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爲寶

成語拼音

bù tān wé bǎo

不貪爲寶成語解釋

表示以不貪爲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典故出處

《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着它回家,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鑑別,玉工仔細看了後,讚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不過你得小心,別在人家面前露眼,讓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實,這人請玉工來家,已經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原來,平時極少有人上他家,這回玉工突然來,有人便不時進來張望。宋人心裏不安,怕有個閃失空歡喜一場,便把寶玉祕密藏好。儘管如此,他還是擔心寶玉會被盜走。如果把它賣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價值,給別人佔了便宜。他考慮來考慮去,最後決定把它贈送給一個有身份的人,這樣多少還能留下些人情。過了幾天,他見沒人發現,便帶了寶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見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獻上了寶玉,子罕不解地問:“你把如此貴重的寶物送給我,大概是要我幫你辦什麼事吧?不過,我是從來不接受別人贈送的禮物的。”  宋人慌忙搖頭說:“我沒什麼事要您幫我辦。據玉工鑑定,這塊寶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獻給您。”子罕再次拒絕說:“我決不能收下這寶玉。因爲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喪失了寶。”  宋人聽不懂子罕這話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聽子罕繼續說道:“我以不貪爲寶,而你以玉爲寶。你把玉給了我,當然喪失了寶,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喪失了不貪這個寶。這樣,雙方都喪失了寶。”  宋人見子罕說了這通不收寶玉的道理,也無可奈何,只得實告道:“小民留下寶玉不得安寧,所以特地到都城來獻給您。”  子罕沉思了一會兒,叫宋人暫時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爲這塊寶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場上去賣掉,把錢交給宋人,然後派人護送他回家。

成語造句

一個人如果能真正做到不貪爲寶,那麼他在面對各種誘惑時就能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宋國人叫子罕。他爲官清正廉潔,深受百姓的愛戴。 當時,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塊寶玉,他心想,如此珍貴的寶物一定要獻給一個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於是,他帶着寶玉來到了子罕的府上,想要把寶玉獻給子罕。子罕見到這個人帶着寶玉前來,並沒有露出驚喜的神色,而是平靜地看着他。 這個人連忙把子罕拉到一旁,神祕兮兮地說:“大人,這可是一塊絕世寶玉啊,價值連城,我特意拿來獻給您。”子罕搖了搖頭,淡淡地說:“我以不貪爲寶,你以玉爲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那我們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貝。”這個人聽了子罕的話,十分驚訝,他不明白爲什麼子罕會拒絕這樣一份貴重的禮物。 子罕接着解釋道:“我認爲,爲官者應該秉持廉潔奉公的原則,不應該貪圖財物。如果我收下了你的寶玉,那麼我可能就會變得貪婪,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和原則。而你,這塊寶玉原本就是你的心愛之物,如果你因爲一時的衝動而把它送給我,你也會失去你所珍視的東西。”這個人聽了子罕的話,恍然大悟,他對子罕的高尚品德敬佩不已。 子罕不貪爲寶的故事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宋國,人們都對子罕的清正廉潔讚歎有加。在那個時代,許多官員都因爲貪婪而受到百姓的唾棄,而子罕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了一個廉潔的榜樣。 《左傳》中曾記載了子罕的這一事蹟,他的這種高尚品德成爲了後世爲官者學習的典範。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像子罕這樣的清正廉潔之士,他們不爲金錢和權力所誘惑,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不貪爲寶這個成語,不僅僅是在告誡爲官者要廉潔自律,更是在提醒每一個人,要珍惜自己內心的那份純真和善良,不要被外界的誘惑所迷惑。在當今社會,我們依然需要弘揚這種不貪的精神,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公平、公正、廉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不貪爲寶-成語圖片

不貪爲寶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