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信於民
成語拼音
- qǔ xìn yú mín
取信於民成語解釋
- 取得人民的信任。
典故出處
- 《漢書·楚元王傳》覽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
成語典故
-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成語造句
- 政府只有切實爲民衆謀福祉,辦實事,才能真正取信於民。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個小國,其君主名叫李公。李公繼位之初,國家積貧積弱,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民生凋敝。爲了改變這一局面,李公決定勵精圖治,重振國威。
他首先召集了國內的大臣們,商討治國之策。大臣們紛紛進言,有的主張加強軍事力量,以武力抵禦外敵;有的則建議加重賦稅,充盈國庫。然而,李公深知,這些方法都只能解一時之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經過深思熟慮,李公認爲要使國家富強,首先必須取信於民。他下令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勞役,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然而,這一舉措卻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爲這樣會減少國家的財政收入,影響國家的發展。但李公不爲所動,堅持推行自己的政策。
起初,百姓們對李公的政策半信半疑,擔心這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賦稅真的減輕了,勞役也減少了,生活逐漸有了改善。
有一年,該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糧食歉收。李公心急如焚,他決定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可是,負責糧倉的官員卻擔憂地說:“陛下,如果開倉放糧,萬一明年再有災荒,我們將無糧可放。”李公堅定地說:“若不能在此時取信於民,國將不國,還談何明年!”
最終,糧倉打開,災民們得到了救濟,紛紛對李公感恩戴德。
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個小國的國力逐漸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在面對外敵入侵時,百姓們紛紛自發地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爲他們深知,只有國家強大,他們的生活才能安定。
李公取信於民的舉措,使得國家上下一心,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只有取信於民,才能得到民衆的支持和擁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正如《論語》中所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一個國家,倘若失去了民衆的信任,就無法立足於世。
取信於民-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