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听偏信

成语拼音

piān tīng piān xìn

偏听偏信成语解释

偏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公正。

典故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成语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征做宰相,他问魏征怎样才能成为贤明皇帝。魏征说尧舜善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所以就贤明,能保住天下;他又说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偏听偏信,不去了解真实情况,所以就亡国。唐玄宗认为言之有理。

成语造句

他总是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思考,对别人的话偏听偏信,结果导致自己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判断。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国王。这位国王十分勤奋且有抱负,一直致力于让国家变得繁荣富强。 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日益改善。然而,随着国家的稳定,国王却慢慢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变得越来越容易偏听偏信。 有一次,宫廷中出现了两位臣子的争论。臣子甲为人正直,一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但他说话比较直接,不善于阿谀奉承。臣子乙则是一个善于谄媚、心机深沉的人。他们因为一项政策产生了分歧,在国王面前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 臣子甲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建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臣子乙却凭借着他的巧舌如簧,不断地在国王耳边说着一些动听的话语,还编造了一些虚假的理由来诋毁臣子甲。国王在没有充分调查和思考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臣子乙的花言巧语,就完全相信了他的话,而对臣子甲的意见置之不理。 久而久之,国王越来越依赖臣子乙这样的人,对那些真正忠诚、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渐渐疏远。国家的政策也开始出现偏差,一些不利于百姓的举措被推行。百姓们怨声载道,国家也逐渐出现了动荡的迹象。 有一位忠诚的老臣看到国家的这种变化,心急如焚。他鼓起勇气向国王进谏,引用历史上那些因为偏听偏信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恳请国王能够明辨是非,不要只听一面之词。国王开始有所触动,但长期形成的习惯却让他难以立刻改变。 终于,国家面临了一场严重的危机。由于之前的错误决策,导致了一场战争的失败,国家损失惨重。国王这才如梦初醒,他意识到自己的偏听偏信是多么的愚蠢和危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身边的臣子,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经过一番努力,国王终于逐渐摆脱了偏听偏信的毛病,他重新启用了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臣子,国家也慢慢回到了正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或者普通人,都不能轻易地偏听偏信,而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多方面听取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偏听偏信-成语图片

偏听偏信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