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聽偏信
成語拼音
- piān tīng piān xìn
偏聽偏信成語解釋
- 偏面地聽了一方面的話就信以爲真。多指處理事情的態度不公正。
典故出處
-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成語典故
- 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徵做宰相,他問魏徵怎樣才能成爲賢明皇帝。魏徵說堯舜善於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所以就賢明,能保住天下;他又說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煬帝偏聽偏信,不去了解真實情況,所以就亡國。唐玄宗認爲言之有理。
成語造句
- 他總是不進行全面的瞭解和思考,對別人的話偏聽偏信,結果導致自己做出了很多錯誤的判斷。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有一位國王。這位國王十分勤奮且有抱負,一直致力於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
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百姓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然而,隨着國家的穩定,國王卻慢慢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變得越來越容易偏聽偏信。
有一次,宮廷中出現了兩位臣子的爭論。臣子甲爲人正直,一心爲國家和百姓着想,但他說話比較直接,不善於阿諛奉承。臣子乙則是一個善於諂媚、心機深沉的人。他們因爲一項政策產生了分歧,在國王面前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
臣子甲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詳細地闡述了自己建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臣子乙卻憑藉着他的巧舌如簧,不斷地在國王耳邊說着一些動聽的話語,還編造了一些虛假的理由來詆譭臣子甲。國王在沒有充分調查和思考的情況下,僅僅因爲臣子乙的花言巧語,就完全相信了他的話,而對臣子甲的意見置之不理。
久而久之,國王越來越依賴臣子乙這樣的人,對那些真正忠誠、敢於直言進諫的臣子漸漸疏遠。國家的政策也開始出現偏差,一些不利於百姓的舉措被推行。百姓們怨聲載道,國家也逐漸出現了動盪的跡象。
有一位忠誠的老臣看到國家的這種變化,心急如焚。他鼓起勇氣向國王進諫,引用歷史上那些因爲偏聽偏信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懇請國王能夠明辨是非,不要只聽一面之詞。國王開始有所觸動,但長期形成的習慣卻讓他難以立刻改變。
終於,國家面臨了一場嚴重的危機。由於之前的錯誤決策,導致了一場戰爭的失敗,國家損失慘重。國王這才如夢初醒,他意識到自己的偏聽偏信是多麼的愚蠢和危險。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重新審視身邊的臣子,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
經過一番努力,國王終於逐漸擺脫了偏聽偏信的毛病,他重新啓用了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臣子,國家也慢慢回到了正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爲領導者或者普通人,都不能輕易地偏聽偏信,而應該保持理性和客觀,多方面聽取意見,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因爲錯誤的判斷而帶來嚴重的後果。
偏聽偏信-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