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山举鼎

成语拼音

bá shān jǔ dǐng

拔山举鼎成语解释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典故出处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成语典故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造句

他虽然身材并不高大,但力气却大得惊人,仿佛拥有拔山举鼎之力,能轻松举起常人难以撼动的重物。

成语故事

在秦末汉初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一位英雄人物,他力大无穷,英勇非凡,他就是项羽。 项羽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力量和勇气。他身材高大魁梧,双臂有着惊人的力气。年少时,他曾随叔父项梁四处闯荡。 有一次,项梁带着项羽去观看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看到那威严的阵势,众人都敬畏不已,而项羽却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无畏勇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威名逐渐远扬。在反秦的战争中,他带领着楚军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有一场战斗中,敌军凭借坚固的城池负隅顽抗,久攻不下。项羽见状,亲自来到阵前。他竟然单手举起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向着城门砸去,那城门在他的神力之下瞬间被砸得粉碎。士兵们见此情景,士气大振,一举攻克了城池。 又有一次,在与敌军的对阵中,对方派出了一头凶猛的异兽。那异兽体型巨大,獠牙锋利,让众将士都心生畏惧。然而,项羽却毫无惧色,他大步向前,竟然生生地将那异兽举过头顶,然后用力一扔,那异兽便远远地摔落在地,一命呜呼。 项羽的神力不仅体现在战场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据说,有一次他在营帐中,看到了一口巨大的鼎。这口鼎极其沉重,众人都认为无法搬动它。但项羽却不以为然,他走上前去,双手紧紧抱住鼎足,大喝一声,竟然将那鼎高高举起,然后又稳稳地放下。周围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对他的神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是因为项羽有着拔山举鼎般的力量和勇气,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令人敬仰的英雄。他带领着楚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为推翻秦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项羽最终还是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但他的英勇事迹和传奇人生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拔山举鼎”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形容人的力量超人,可以拔起高山,举起大鼎,生动地展现了项羽那令人惊叹的力量和豪迈气概。虽然时光已经流转了千百年,但项羽的故事和“拔山举鼎”这个成语,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和英雄的伟大精神。

拔山举鼎-成语图片

拔山举鼎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