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山舉鼎

成語拼音

bá shān jǔ dǐng

拔山舉鼎成語解釋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典故出處

《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成語典故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鑽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後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於自刎於烏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着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語造句

他雖然身材並不高大,但力氣卻大得驚人,彷彿擁有拔山舉鼎之力,能輕鬆舉起常人難以撼動的重物。

成語故事

在秦末漢初的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一位英雄人物,他力大無窮,英勇非凡,他就是項羽。 項羽自幼便展現出了與衆不同的力量和勇氣。他身材高大魁梧,雙臂有着驚人的力氣。年少時,他曾隨叔父項梁四處闖蕩。 有一次,項梁帶着項羽去觀看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場面。看到那威嚴的陣勢,衆人都敬畏不已,而項羽卻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這句話充分展現了他的雄心壯志和無畏勇氣。 隨着時間的推移,項羽的威名逐漸遠揚。在反秦的戰爭中,他帶領着楚軍衝鋒陷陣,屢立戰功。有一場戰鬥中,敵軍憑藉堅固的城池負隅頑抗,久攻不下。項羽見狀,親自來到陣前。他竟然單手舉起了一塊巨大的石頭,向着城門砸去,那城門在他的神力之下瞬間被砸得粉碎。士兵們見此情景,士氣大振,一舉攻克了城池。 又有一次,在與敵軍的對陣中,對方派出了一頭兇猛的異獸。那異獸體型巨大,獠牙鋒利,讓衆將士都心生畏懼。然而,項羽卻毫無懼色,他大步向前,竟然生生地將那異獸舉過頭頂,然後用力一扔,那異獸便遠遠地摔落在地,一命嗚呼。 項羽的神力不僅體現在戰場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體現。據說,有一次他在營帳中,看到了一口巨大的鼎。這口鼎極其沉重,衆人都認爲無法搬動它。但項羽卻不以爲然,他走上前去,雙手緊緊抱住鼎足,大喝一聲,竟然將那鼎高高舉起,然後又穩穩地放下。周圍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對他的神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正是因爲項羽有着拔山舉鼎般的力量和勇氣,他成爲了那個時代令人敬仰的英雄。他帶領着楚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爲推翻秦朝的統治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項羽最終還是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但他的英勇事蹟和傳奇人生卻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成爲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拔山舉鼎”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它形容人的力量超人,可以拔起高山,舉起大鼎,生動地展現了項羽那令人驚歎的力量和豪邁氣概。雖然時光已經流轉了千百年,但項羽的故事和“拔山舉鼎”這個成語,依然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波瀾壯闊和英雄的偉大精神。

拔山舉鼎-成語圖片

拔山舉鼎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