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赵易汉
成语拼音
- bá zhào yì hàn
拔赵易汉成语解释
-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典故出处
- 见“拔赵帜易汉帜”。
成语典故
-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成语造句
-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政权的更迭如同拔赵易汉一般,充满了权谋与争斗。
成语故事
- 在那风云变幻的秦末汉初之际,各方势力纷争不息。
当时,有一位豪杰名叫韩信。他起初并未受到重用,曾在项羽麾下,却不得志。后来,韩信转投刘邦,希望能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在刘邦阵营中,韩信逐渐崭露头角。他率领军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有一场战役,韩信面对的是赵国。赵军凭借着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韩信冷静分析局势,巧妙运用战术,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赵军。这场胜利让韩信声名远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争夺愈发激烈。韩信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的态度变得至关重要。此时,项羽也意识到韩信的重要性,派人试图拉拢他。然而,韩信经过深思熟虑,他明白刘邦才是能够成就大业之人。
在关键的时刻,韩信坚定地站在刘邦一边,继续为刘邦征战四方。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为刘邦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韩信的抉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使得刘邦的势力得以壮大,如同拔赵帜而立汉帜一般,彻底扭转了楚汉相争的局势。
在历史的长河中,韩信的这一抉择被后人铭记,“拔赵易汉”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势力的更替和转变,展现了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对整个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韩信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这段历史中闪耀的人物,他的故事也为后人所传颂和敬仰。
拔赵易汉-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