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趙易漢

成語拼音

bá zhào yì hàn

拔趙易漢成語解釋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典故出處

見“拔趙幟易漢幟”。

成語典故

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着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衝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成語造句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政權的更迭如同拔趙易漢一般,充滿了權謀與爭鬥。

成語故事

在那風雲變幻的秦末漢初之際,各方勢力紛爭不息。 當時,有一位豪傑名叫韓信。他起初並未受到重用,曾在項羽麾下,卻不得志。後來,韓信轉投劉邦,希望能一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 在劉邦陣營中,韓信逐漸嶄露頭角。他率領軍隊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其中有一場戰役,韓信面對的是趙國。趙軍憑藉着有利地形,嚴陣以待。韓信冷靜分析局勢,巧妙運用戰術,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趙軍。這場勝利讓韓信聲名遠揚。 隨着時間的推移,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奪愈發激烈。韓信手中掌握着強大的軍事力量,他的態度變得至關重要。此時,項羽也意識到韓信的重要性,派人試圖拉攏他。然而,韓信經過深思熟慮,他明白劉邦纔是能夠成就大業之人。 在關鍵的時刻,韓信堅定地站在劉邦一邊,繼續爲劉邦征戰四方。他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爲劉邦最終奪取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韓信的抉擇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使得劉邦的勢力得以壯大,如同拔趙幟而立漢幟一般,徹底扭轉了楚漢相爭的局勢。 在歷史的長河中,韓信的這一抉擇被後人銘記,“拔趙易漢”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勢力的更替和轉變,展現了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個人的選擇和行動對整個歷史進程的重大影響。韓信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信念,成爲了這段歷史中閃耀的人物,他的故事也爲後人所傳頌和敬仰。

拔趙易漢-成語圖片

拔趙易漢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