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涉河
成语拼音
- sān shǐ shè hé
三豕涉河成语解释
-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典故出处
-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时,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就去纠正他:“你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已亥,因为已与三、亥与豕字形相象。”后来那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已亥年过的河。
成语造句
- 他在解读那篇古文时,因为一些错误的理解,导致出现了类似三豕涉河的笑话。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时,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他读道:“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听了,觉得十分奇怪,心想:晋国怎么会有三只猪渡过黄河呢?这肯定是哪里出错了。
子夏到了晋国后,便去请教当地的学者。学者们经过一番研究和考证,发现原来史书中记载的并不是“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因为“己亥”和“三豕”在字形上非常相似,所以读史的人才会误读。
这件事让子夏深刻地意识到,在获取知识和信息时,不能盲目轻信,必须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传承和记录历史时,一定要认真负责,避免因为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的产生和流传。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这样因为误读或误记而导致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在一些古籍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抄写者的疏忽或者理解偏差,可能会使一些内容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后人对历史的认知。就像“三豕涉河”这个成语所传达的道理一样,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善于思考和分析,不能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各种消息和资讯铺天盖地。我们更应该秉持着严谨的精神,去辨别真伪,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子夏因为其博学和严谨而备受尊敬,他的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一个典范。它告诫我们,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不要让“三豕涉河”这样的错误在我们身上重演。
总之,“三豕涉河”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更是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警世之例。它让我们明白了严谨和审慎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求知和探索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追求真理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豕涉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