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

成语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三足鼎立成语解释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典故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刘备被迫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成语造句

魏、蜀、吴三国在那个时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彼此相互竞争又相互牵制。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 秦朝末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其中,项羽和刘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两支强大的势力。项羽出身贵族,武力高强,他率领着楚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刘邦则起于草莽,善于用人,麾下聚集了众多有才能的谋士和将领。 在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后,刘邦和项羽开始了最终的对决。此时,还有一股势力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占据河北的韩信。韩信足智多谋,军事才能出众,他在楚汉相争中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随着战争的推进,项羽和刘邦都逐渐感到了压力。而韩信则利用这个机会,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在关键的时刻,韩信的态度变得至关重要。他的选择将决定天下的归属。 最终,韩信选择了支持刘邦,这使得刘邦的实力大增。在垓下之战中,刘邦率领汉军与项羽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在韩信等将领的协助下,刘邦取得了胜利,项羽兵败自刎。 自此,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天下之主。而韩信也因功被封为诸侯王,与刘邦的朝廷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此时的天下,就如同一个三足鼎立的局势,刘邦的朝廷、韩信的封国以及其他一些诸侯国相互制约,维持着暂时的稳定。 然而,这种平衡并没有持续太久。刘邦担心韩信等诸侯的势力过于强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开始采取措施削弱他们。韩信最终也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三足鼎立的局势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的平衡,但最终还是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被打破。权力的争夺和利益的冲突永远是历史发展的主题之一。这个成语也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局势,在这种局势中,各方势力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只有最强大或者最善于把握时机的一方才能最终胜出,主宰天下。

三足鼎立-成语图片

三足鼎立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