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谏之义

成语拼音

sān jiàn zhī yì

三谏之义成语解释

指事君之正道。

典故出处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曹伯说不行。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后来曹军被戎狄打败。

成语造句

虽然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为了朋友,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三谏之义。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名为晋国。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一个行为乖张、肆意妄为的君主。 晋灵公喜好奢华,他大兴土木,建造了极为华丽的宫殿,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同时,他还极为残暴,常常以杀戮取乐。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当时,晋国朝堂上有一位忠臣名叫赵盾。赵盾为人正直,心怀百姓,他看到晋灵公的种种恶行,心中十分忧虑。他决心要劝谏晋灵公,让他改正错误,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赵盾第一次觐见晋灵公,言辞恳切地向他陈述了百姓的困苦以及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希望晋灵公能够收敛自己的行为,关心民生,励精图治。然而,晋灵公却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赵盾心生厌烦。 过了一段时间,赵盾再次进宫劝谏晋灵公。这一次,他更加详细地指出了晋灵公的种种不是,希望他能迷途知返。但晋灵公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开始对赵盾起了杀心。 赵盾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于是,他第三次进宫,这一次他抱着必死的决心,要以自己的忠诚和正义来打动晋灵公。然而,晋灵公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他的话,甚至暗中派人刺杀赵盾。 幸好赵盾得到了他人的帮助,逃过了一劫。但晋灵公的行为却引起了众怒,最终他被其他大臣所杀。 赵盾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三谏之义”这个成语。他不顾自身安危,三次直言进谏,只为了让君主能够走上正道,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他的忠诚和正义令人敬佩,他的故事也被后世传颂。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赵盾正是这样一位坚守道义的君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赵盾这样的忠臣义士,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忠诚和正义的价值。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三谏之义-成语图片

三谏之义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