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涉河
成語拼音
- sān shǐ shè hé
三豕涉河成語解釋
- 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
典故出處
-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夏到晉國去,路經衛國時,聽到一個人正在讀史書:“晉國的軍隊三豕涉河。”子夏就去糾正他:“你讀錯了,不是三豕是已亥,因爲已與三、亥與豕字形相象。”後來那人到晉國覈對,晉國軍隊果然是已亥年過的河。
成語造句
- 他在解讀那篇古文時,因爲一些錯誤的理解,導致出現了類似三豕涉河的笑話。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夏到晉國去,路過衛國時,聽到一個人正在讀史書,他讀道:“晉國的軍隊三豕涉河。”子夏聽了,覺得十分奇怪,心想:晉國怎麼會有三隻豬渡過黃河呢?這肯定是哪裏出錯了。
子夏到了晉國後,便去請教當地的學者。學者們經過一番研究和考證,發現原來史書中記載的並不是“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因爲“己亥”和“三豕”在字形上非常相似,所以讀史的人才會誤讀。
這件事讓子夏深刻地意識到,在獲取知識和信息時,不能盲目輕信,必須要保持嚴謹的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同時,也提醒人們在傳承和記錄歷史時,一定要認真負責,避免因爲粗心大意而導致錯誤的產生和流傳。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這樣因爲誤讀或誤記而導致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在一些古籍的流傳過程中,由於抄寫者的疏忽或者理解偏差,可能會使一些內容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後人對歷史的認知。就像“三豕涉河”這個成語所傳達的道理一樣,我們在面對各種信息時,要善於思考和分析,不能輕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在當今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各種消息和資訊鋪天蓋地。我們更應該秉持着嚴謹的精神,去辨別真僞,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子夏因爲其博學和嚴謹而備受尊敬,他的這個故事也成爲了後世的一個典範。它告誡我們,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要保持對知識的敬畏之心,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不要讓“三豕涉河”這樣的錯誤在我們身上重演。
總之,“三豕涉河”這個成語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歷史故事,更是一個具有深刻寓意的警世之例。它讓我們明白了嚴謹和審慎的重要性,提醒我們在求知和探索的道路上要時刻保持警惕,不斷追求真理和準確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三豕涉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