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为讳

成语拼音

yǐ yán wéi huì

以言为讳成语解释

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典故出处

《汉书·梅福传》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颜师古注妨人之口,法禁严切。”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某些封建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对于许多话题都不敢谈论,仿佛以言为讳,生怕招来灾祸。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这个国家的君主年轻有为,心怀壮志,一心想要让国家更加强大,百姓更加幸福。 起初,这位君主广开言路,积极倾听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朝堂之上,大臣们敢于直言进谏,君主也能虚心接受,国家的治理日益完善,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然而,随着国家的繁荣,君主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陶醉于自己的功绩,变得骄傲自满。身边一些阿谀奉承的臣子,为了迎合君主,不断地夸赞他的英明神武,让君主愈发飘飘然。 有一次,一位忠诚耿直的大臣在朝堂上针对一项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言辞诚恳而直接,指出了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弊端。这本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然而君主却觉得颜面受损,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从那以后,君主开始对大臣们的言论变得敏感而多疑。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臣子们察觉到了君主的变化,纷纷转变态度,不再直言进谏,而是小心翼翼地揣摩君主的心思,说一些君主爱听的话。 渐渐地,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种沉默的氛围。大臣们不敢再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唯恐触怒君主。国家的治理也因为缺乏真实的声音和不同的意见而开始出现问题。 有一位智者,深知国家的危机所在。他试图向君主进言,劝诫君主恢复往日的开明,不要“以言为讳”。他引经据典,讲述了历史上那些因为拒绝纳谏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又列举了因广纳良言而成就盛世的典范。 智者说道:“昔日唐太宗虚心纳谏,才有了贞观之治的辉煌。而隋炀帝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最终导致隋朝的覆灭。陛下,若您继续以言为讳,堵塞言路,国家的前途堪忧啊!” 君主听后,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反省,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重新振作,再次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直言不讳,国家也因此重新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应当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切不可“以言为讳”,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言为讳-成语图片

以言为讳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