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爲諱
成語拼音
- yǐ yán wéi huì
以言爲諱成語解釋
- 人們把說話當作忌諱。形容統治階級對言論箝制之嚴。
典故出處
- 《漢書·梅福傳》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衆。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爲諱,朝廷尤甚。”顏師古注妨人之口,法禁嚴切。”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某些封建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束縛,對於許多話題都不敢談論,彷彿以言爲諱,生怕招來災禍。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度。這個國家的君主年輕有爲,心懷壯志,一心想要讓國家更加強大,百姓更加幸福。
起初,這位君主廣開言路,積極傾聽各方的意見和建議。朝堂之上,大臣們敢於直言進諫,君主也能虛心接受,國家的治理日益完善,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然而,隨着國家的繁榮,君主的心態逐漸發生了變化。他開始陶醉於自己的功績,變得驕傲自滿。身邊一些阿諛奉承的臣子,爲了迎合君主,不斷地誇讚他的英明神武,讓君主愈發飄飄然。
有一次,一位忠誠耿直的大臣在朝堂上針對一項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言辭誠懇而直接,指出了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弊端。這本是出於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然而君主卻覺得顏面受損,認爲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從那以後,君主開始對大臣們的言論變得敏感而多疑。那些善於察言觀色的臣子們察覺到了君主的變化,紛紛轉變態度,不再直言進諫,而是小心翼翼地揣摩君主的心思,說一些君主愛聽的話。
漸漸地,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種沉默的氛圍。大臣們不敢再坦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唯恐觸怒君主。國家的治理也因爲缺乏真實的聲音和不同的意見而開始出現問題。
有一位智者,深知國家的危機所在。他試圖向君主進言,勸誡君主恢復往日的開明,不要“以言爲諱”。他引經據典,講述了歷史上那些因爲拒絕納諫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又列舉了因廣納良言而成就盛世的典範。
智者說道:“昔日唐太宗虛心納諫,纔有了貞觀之治的輝煌。而隋煬帝剛愎自用,不聽忠言,最終導致隋朝的覆滅。陛下,若您繼續以言爲諱,堵塞言路,國家的前途堪憂啊!”
君主聽後,陷入了沉思。經過一番反省,他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他重新振作,再次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直言不諱,國家也因此重新走上了繁榮昌盛的道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爲領導者,應當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切不可“以言爲諱”,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讓事業不斷髮展壯大。
以言爲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