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決疑

成語拼音

yǐ yí jué yí

以疑決疑成語解釋

用疑惑的認識來判斷捉摸不定的事物。

典故出處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對複雜的案件時,有些法官試圖用新的證據和線索來以疑決疑,然而這種方法並非總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智慧且公正的君王,他的名字叫明睿王。 明睿王統治的國家繁榮昌盛,但在他的治理過程中,也曾遇到過諸多棘手的難題。 有一次,國內發生了一起離奇的案件。一位富商聲稱自己家中價值連城的寶物被盜,而嫌疑人則是他府上的一位僕人。富商言之鑿鑿,認定就是這位僕人偷走了寶物。然而,僕人卻連連喊冤,堅稱自己是清白無辜的。 案件交到了明睿王的手中,他仔細地聆聽了雙方的陳述,卻發現雙方都有看似合理的理由和證據,一時之間難以判斷誰是誰非。 朝中的大臣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爲應該嚴懲僕人,以維護富商的權益;有的則覺得不能輕易定罪,以免冤枉了好人。明睿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此案若不能公正裁決,不僅會讓無辜者蒙冤,還會損害國家的律法尊嚴。 就在衆人都焦急等待明睿王做出決斷之時,他突然心生一計。明睿王命人在宮廷中佈置了一個特殊的場景,模擬了富商丟失寶物的房間,並按照雙方的描述擺放了相應的物品。然後,他將富商和僕人分別帶入這個場景,讓他們重新講述事情的經過。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富商的敘述出現了前後矛盾的地方,而僕人則始終如一,條理清晰。明睿王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他意識到富商很可能是在故意誣陷僕人,以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終,明睿王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巧妙的方法,解決了這起疑案,還了僕人清白。他的這一做法,正是“以疑決疑”的典範。通過製造另一個疑團,來揭示原本案件中的真相和矛盾,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此事過後,明睿王的名聲更加遠揚,百姓們對他的敬佩之情也愈發深厚。而“以疑決疑”這個策略,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在面對複雜難題時所借鑑的智慧之一。

以疑決疑-成語圖片

以疑決疑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