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不及腹

成語拼音

biān bù jí fù

鞭不及腹成語解釋

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典故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仗着勢力強大不徵得宋國同意派大夫申舟經宋國出使齊國,宋國殺了申舟。楚莊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沒有理由爲了宋國而得罪楚國。

成語造句

敵人雖然來勢洶洶,但他們的攻擊往往鞭不及腹,無法對我們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諸侯國中,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這位君主一直渴望擴張領土,增強自己國家的實力和威望。 有一次,他聽聞鄰國正在經歷一些內部紛爭和動盪,覺得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集結了大軍,準備發動一場突襲。 他的大臣們中,有一位睿智而冷靜的謀士。謀士深知戰爭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他極力勸阻君主不要輕易行動。他說:“陛下,雖然鄰國此時看似混亂,但我們對其實際情況瞭解有限。我們的軍隊倉促出征,可能會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猶如盲人摸象,這樣的行動很可能會導致鞭不及腹的結果。” 然而,君主被野心矇蔽了雙眼,根本聽不進謀士的勸告。他堅信自己的判斷,執意帶領大軍出征。 當他們到達鄰國邊境時,才發現情況遠比他們想象的複雜。鄰國雖然內部有紛爭,但在面對外敵入侵時,迅速團結起來,組織起了有效的防禦。 君主的軍隊陷入了苦戰,他們原本計劃的突襲變成了一場艱難的攻堅戰。而且,由於對地形和敵軍的部署瞭解不足,他們的進攻常常無法擊中要害,就像鞭子無法打到敵人的腹部一樣,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隨着時間的推移,軍隊的傷亡越來越多,物資也開始匱乏。君主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此時已經悔之晚矣。 最終,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君主不得不下令撤軍。這場戰爭不僅沒有讓他實現擴張領土的願望,反而讓國家陷入了困境。 回到王宮後,君主召見了那位謀士,滿懷愧疚地說:“愛卿,當初我若能聽你的勸誡,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是我太自負了,沒有意識到鞭不及腹的危險。” 謀士則回答道:“陛下,勝敗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我們要從這次的經歷中吸取教訓,以後做決策時更加謹慎,不可再被慾望衝昏頭腦。” 從此,君主開始更加重視謀士的意見,在做決策時也更加謹慎,努力避免再次出現類似鞭不及腹的情況。而這個故事也被後人傳頌,用來提醒人們在行動之前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避免盲目行事導致失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情時,我們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客觀的判斷,不能僅憑一時的衝動和片面的瞭解就倉促行事。只有全面地分析問題,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才能避免像鞭不及腹這樣的尷尬局面,從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鞭不及腹-成語圖片

鞭不及腹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