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实就虚
成语拼音
- bí shí jiù xū
避实就虚成语解释
-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典故出处
- 《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成语典故
- 公元前623年,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采用避实就虚的作战方法,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先令其下军向楚右军进攻,因为楚右军是由陈、蔡两国军队组成的弱势部队,一举取胜。晋军主将狐毛又用计诱歼了楚左军,最终取得重大胜利。
成语造句
- 在辩论中,他总是能够巧妙地运用策略,避实就虚,让对手难以捉摸。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战场上,有一场激烈的战役正在展开。
当时,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名叫李明。他所率领的军队与敌军实力相当,但敌军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李明深知正面硬拼可能会导致惨重的损失,于是他开始思考应对之策。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李明发现敌军虽然强大,但其防线并非无懈可击。敌军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一些关键的据点,而其他一些地方则相对薄弱。李明决定避实就虚,避开敌军强大的主力,转而攻击那些防守薄弱的地方。
他带领军队悄悄地迂回到敌军的后方,找到了敌军防守的一个缺口。当敌军还沉浸在自己的优势中时,李明的军队如同一把尖刀,迅速插入敌军的薄弱之处。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防线瞬间崩溃。
李明趁机扩大战果,指挥军队在敌军后方不断地穿插、迂回,让敌军陷入混乱之中。敌军原本坚固的防线因为李明的避实就虚策略而变得千疮百孔。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军的士气开始低落,而李明的军队则越战越勇。最终,这场战役以李明的胜利而告终。
在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在面对强大的曹军时,也常常采用避实就虚的策略。通过巧妙地运用计谋和战术,他能够在劣势中找到机会,取得一些重要的胜利。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强调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就虚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成语中汲取智慧。当我们面对困难或强大的竞争对手时,不必一味地正面强攻,可以尝试寻找对方的弱点或不足之处,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如同李明在战场上的明智决策一样,通过避实就虚,我们能够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功。
避实就虚-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