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長不及

成語拼音

biān cháng bù jí

鞭長不及成語解釋

指力所不能及。

典故出處

見“鞭長不及馬腹”。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仗着勢力強大不徵得宋國同意派大夫申舟經宋國出使齊國,宋國殺了申舟。楚莊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沒有理由爲了宋國而得罪楚國。

成語造句

他想要幫忙解決遠方朋友的困難,無奈距離太遠,實在是鞭長不及。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複雜多變。 有一次,楚國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便將目光投向了地處偏遠的鄭國。鄭國國力相對較弱,面對楚國的威脅,他們深知難以獨自抗衡。於是,鄭國的國君急忙向鄰國晉國求救。 晉國的國君接到鄭國的求救信後,深知脣亡齒寒的道理,決定出兵援助鄭國。然而,晉國與鄭國之間相隔甚遠,路途遙遠且充滿艱難險阻。 當晉國的軍隊歷經艱辛終於快要抵達鄭國時,楚國卻已經迅速完成了對鄭國的進攻,並帶着戰利品撤退了。晉國的將領們看着楚國軍隊遠去的背影,心中充滿了無奈和遺憾。 他們意識到,儘管晉國有着強大的實力,但由於距離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及時救援鄭國實在是鞭長不及。 這件事情之後,“鞭長不及”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雖然有力量,但因爲距離太遠而無法發揮作用。就如同在這個故事中,晉國雖然有意幫助鄭國,卻因爲路途遙遠而無法阻止楚國的行動。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時候,即使一個國家或勢力有着強大的實力和意願,但受到距離、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也無法完全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也提醒着人們,在面對各種情況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不能僅僅憑藉主觀意願和自身實力就盲目行動。 同時,“鞭長不及”也讓我們明白,在複雜的國際關係和社會環境中,要懂得審時度勢,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和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在各種挑戰和困難面前更好地應對,避免因爲盲目行動而導致不必要的損失和遺憾。

鞭長不及-成語圖片

鞭長不及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