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投杼

成語拼音

zēng mǔ tóu zhù

曾母投杼成語解釋

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爲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典故出處

《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與大思想家曾參同名的人在外殺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參的母親那裏說:“曾參殺了人。”曾母回答說:“我兒不會殺人。”照常織布。沒多久又有人跑來誤傳曾參殺了人,這時曾母害怕,就投杼逾牆而走。

成語造句

大街上謠言四起,大家在不瞭解真相的情況下就盲目相信,如同曾母投杼一般,輕易地改變了對他人的看法。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曾參的人,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品德高尚而聞名。 曾參居住的地方有一個與他同名的人殺了人。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大街小巷。第一個聽到這個消息的人急忙跑去告訴曾參的母親:“不得了啦,曾參殺人了!”曾母正在織布,她頭也不擡地說:“我的兒子我瞭解,他是不可能殺人的。”說完繼續織布,不爲所動。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來對曾母說:“不好了,曾參真的殺人了!”曾母依然不相信,還是專心織布。 可是,當第三個報信的人趕來,再次大聲說:“曾參確實殺人了,現在都已經傳遍了!”曾母開始有些懷疑和擔心了,她心想:“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都說他殺人呢?難道真的是他?”心中一慌,手中的梭子掉在了地上,她再也無法安心織布了。 在極度的焦慮和不安下,曾母竟然扔下織布機,翻牆逃走了。 這個故事後來就演變成了“曾母投杼”這個成語。它告訴我們,即使是像曾母這樣瞭解自己兒子的人,在多次聽到不實的傳言後,也會產生懷疑和動搖。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在一些複雜的政治鬥爭或社會動盪時期,謠言往往容易四起,而人們可能會因爲反覆聽到一些虛假的信息而改變自己原本堅定的看法。 正如《荀子·大略》中所說:“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面對各種傳聞和謠言,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能力,不能輕易被他人所左右。曾母投杼的故事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理性和冷靜,不要盲目相信未經證實的消息,以免因爲一時的輕信而做出錯誤的決策。同時,我們也要珍惜自己的聲譽,做到言行一致,不讓不實的謠言有可乘之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曾母投杼-成語圖片

曾母投杼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