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顾不暇

成语拼音

zì gù bù xiá

自顾不暇成语解释

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典故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今虽略有生机,但自顾不暇,何能另有安顿哥哥之处。”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时,弟子冉求从鲁国回来,说鲁国宗庙失火之事,孔子说一定烧了桓公、僖公的庙。冉求说夫子料事如神,季桓子刚死,季府乱成一片,自顾不暇,根本不会去救火。

成语造句

他整日忙碌于自己的事务,家里人遇到问题时他根本无暇顾及,完全自顾不暇。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国家里,有一位大臣名叫孔伋。当时卫国正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国内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而周边的强国也对卫国虎视眈眈。 孔伋看到国家的这种状况,心急如焚,他努力地想要为卫国寻找出路,试图稳定局势。然而,他渐渐发现,自己在应对这些繁杂事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有一次,卫国边境遭到了敌国的突然袭击,孔伋急忙向国君进言,建议迅速组织军队进行抵御。可是国君却沉迷于享乐,对孔伋的建议置若罔闻。孔伋无奈之下,只得亲自去筹备防御事宜,但由于资源匮乏和人力不足,进展十分缓慢。 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贵族势力也趁机兴风作浪,试图争夺权力和利益,这使得卫国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孔伋分身乏术,既要应对外敌的入侵,又要平息国内的纷争,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艰难的时刻,孔伋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自顾不暇。他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无法同时兼顾这么多的问题。尽管他竭尽全力,但还是难以改变卫国日益衰败的命运。 正如《左传》中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伋虽然未能挽救卫国,但他的努力和担当却被人们铭记。自顾不暇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自身难保,没有余力去照顾或帮助别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在面临困境和复杂局面时,都会有自顾不暇的感受,它提醒着人们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在面对困难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

自顾不暇-成语图片

自顾不暇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